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读出词的韵味并背诵。

2.借助注释,反复朗读中理解词的意思及抒发的情感。 3.走近苏轼,学习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意及抒发的情感。

2、体会词中所表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每年暑假都会出去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古代大文豪,他游西湖时,赞美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他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 (生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就是苏轼,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1

二、简介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2.教师出示PPT简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主要代表。

3.创作背景:《浣溪沙》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是一首游记小词。 当时的苏轼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虽还有官职,但却是戴罪之身,此时的词人连生计都难以维持,正是人生最失意落寞之时。

三、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词,思考下面这道题: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其中前半部分叫( ),后半部分叫( )。前后两部分共有( )句,每句各( )字。

①指名学生交流回答。

②教师明确答案,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浣溪沙”也作“浣溪纱”,是唐代教坊歌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和字数。词分上阕和下阕,读的时候中间要作停顿。

2

2.再读词,找找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的词有什么不同?

出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②师:正文还没正式开始的部分,我们叫“序”。因简短我们也可以叫做“小序”。小序写清了地点、景色,交代了词写作的缘由。 3.听教师范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①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有哪些所见所闻呢?请同学们默读词用横线划出。

②出示词的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③词的上阕写景,结合注释,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它的意思吗? 山下刚长出的嫩芽浸没在溪中,山中的路已被雨冲得没有泥了,傍晚的雨中杜鹃鸟在叫。

④词中有画,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上阕想象这部分描写了那三幅画面呢?

溪边兰芽 松间沙路 雨中子规 ⑤同学们齐读上阕。

⑥出示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里还是在写景吗?

3

⑦下阕是在抒发情感。结合注释,说说下阕的意思。

谁说人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呢!不要因老去而感叹时光流逝。

补充注释:“白发”指老年 “黄鸡”指时光流逝 ⑧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抒发这样的情感呢?

小序:溪水西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长歌行》中就曾写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而作者却看到兰溪的溪水向西流,这样特殊的景象触发了作者的内心,这种写法也叫“即景抒怀”。

⑨生齐读整首词,教师概括:这首词由小序、上阕、下阕组成,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四、品读词句,体悟词情 1. 个性阅读,加深理解

师:知道了词的组成和大概意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示范读一下吗?(指名学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呢? 生:他上阕读得轻柔、慢,而下阕读得响亮,激昂。 师:那请你也来读一读。

师:我注意到你重读了下阕的“尚”字,为什么要重读?

4

生:“尚”在诗句中是“尚且、还能”的意思,表达出了作者看到溪水尚且能够向西流,发出“人为什么就不能再年轻”的反问,所以我重读。

师:的确,每一个人在读诗词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入情入境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老师来读读上阕,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2.通过比较阅读,感悟上阕作者营造的环境氛围。

①教师入情入境地阅读上阕,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现在阅读中。

师:孩子们,听出哪不一样了吗?

生:老师读到“浸”和“净”字时都有稍作停顿和重读。 生:老师读“萧萧”时不仅读得轻柔,还拉长了音。 师:孩子们真善于倾听。“萧萧”在文中是形容春雨的声音细柔又绵长,因此我在读的时候就读得轻柔、悠长。这就是我理解诗歌后,再入情入境地朗读。

(通过阅读,讲解“浸”“净”“萧萧”三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用阅读带孩子进入诗歌营造的环境氛围。) ②比较阅读,感悟作者营造的环境氛围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很多对春天景物描写的诗句,同学们还会背

5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图文 

《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读通、读出词的韵味并背诵。2.借助注释,反复朗读中理解词的意思及抒发的情感。3.走近苏轼,学习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意及抒发的情感。2、体会词中所表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8016ifks2b61z97l7x8uhsm07tmu016w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