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昌县概况
1.1 自然状况 1.1.1县域情况
广昌县境内地貌多样,岭谷相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开发,给广昌县人民生产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由于地貌类型及其结构的差异,使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够协调,也深刻影响和制约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1.1.1.1 地理位置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是抚河的发源地。地理位置为东经116°6′—116°34′;北纬26°30′—26°59′。东邻福建省建宁,宁化,西与宁都接壤,南和石城毗连,北邻南丰。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1612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旴江镇,距省会南昌市261公里,距京九线赣州站227公里,距浙赣线鹰潭站200公里,至抚州市区160公里。
1.1.1.2 地形、地质、地震情况
地形:广昌县以丘陵山地为主,大致是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并由南向北倾斜,东部处在武夷山脉中段,西部为低山山脉,境内海拔最高点在塘坊乡李庄村的牛牯岭,海拔高度为1252米。全县海拔在800米以上山峰有33座,其中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0座。中部则是丘陵山岗地,盱江从中部穿过,两岸最低是河谷冲击台地。境内海拔最低点在甘竹镇罗家堡与南丰交界的河谷,海拔为112米。全县境内以丘陵为主。南高北低,东西两侧是高山,几乎无平原地段。
地质:全县16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致可分为:侵蚀构造低山地形约占总面积的10.6%;侵蚀构造丘陵地形约占总面积的63%;剥蚀构造单斜低丘岗阜地形约占总面积的18.2%;侵蚀堆积河谷平原
地形约占总面积的8.2%。
地震情况:全县山区典型地貌,地势高差大。区内水土保持良好。未见有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第四系更新统、震旦系中统、震旦系下统。成土母质主要有花岗岩等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红砂岩风化物及第四系沉积物,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形状变化较大。区内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河谷及低洼处。由于土壤砂粒含量低,结构致密,孔隙率小,地下水渗透力弱。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区域稳定性较好。
1.1.1.3 河流水系
广昌是抚河的发源地,境内东、南、西的陡峭山岭和深切河谷相间,构成河道均匀密布,水系成网。全县流域面积1612平方公里,有1567.5平方公里面积的迳流入盱江,占总面积的97.2%,有44.5平方公里面积的迳流入梅江,占总面积的2.8%。全县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溪84条,总长905.1公里,其中盱江水系河流长度总长879.5公里,盱江纵贯我县78.95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9条,分别为:塘坊、中寺、枫岭、尖峰、石梁、头陂、长桥、苦竹、千善。流入梅江的柯树港有3条支流,主河长22.5公里。全县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6公里。
以上支流的发源与河流,集雨面积、平均比降等情况如下: 塘坊水发源于竹麻塘,在石咀头汇入盱江,主河长36.7公里,流域面积161.055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159.4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655%。
中寺水发源于石马栋,在围上汇入盱江,主河长27.2公里,流
域面积92.9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648%。
枫岭水发源于西华寨,在夫人潭汇入盱江,主河长25公里,流域面积53.17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356%。
尖峰水发源于芹香,在巴口桥汇入盱江,主河长32.25公里,流域面积145.9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91%。
石梁水发源于肖家地,在捞港汇入盱江,主河长28.85公里,流域面积74.8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548%。
头陂水发源于隘上,在捞港汇入盱江,主河长32.55公里,流域面积244.2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184%。
长桥水发源于凉山栋,在中坊汇入盱江,主河长38.65公里,流域面积145.7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131.6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6%。
苦竹水发源于黄龙坑,在长生桥汇入盱江,主河长36.6公里,流域面积192.44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180.1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564%。
千善发源于高排,在下车汇入盱江,主河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18.1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364%。
1.1.1.4 土壤、植被
县境地处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但因地形、母质以及人为活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我县土壤普查技术资料,结合县内情况,广昌县可划分为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和水稻土四个土类。
1、水稻土:水稻土面积21.09万亩,占广昌县总面积的8.7%,占耕地面积的101.39%,是主要耕作土壤。
2、红壤:广泛分布在广昌县低山及丘陵地区,面积最大,计157.5万亩,占广昌县总面积的65.14%,由各种母岩发育而成,同时低丘母质还有一部分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风化发育程度,红壤中又可分为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3个亚类,27个土种。
3、黄壤:面积3.94万亩,占广昌县总面积的1.63%,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由花岗岩、变质岩、石英岩发育而成,多为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土壤贫瘠。
4、红色石灰土:面积3.4万亩,占广昌县总面积的1.41%,成土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呈弱酸至微碱性,常有未风化石灰岩裸露。
此外,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坳有少量分布。
县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山林茂密。近些年,广昌县各地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封山育林,同时在江河治理、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广昌县植被覆盖率目前已达到63.1%。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了以林养水的良性循环。
1.1.1.5 气候特征
广昌县的气候特征,主要受4—6月降雨影响。初夏,副高北上,我县处于副高北部边缘,得到暖湿空气不断的输送,冷空气势力大为减弱,当西北的冷空气一次接着一次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并交流于本流域,且势均力敌时,便形成中层切变和地面静止锋,往往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雨和暴雨天气。夏秋之际(7月中旬—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除有地方性雷雨和偶有台风雨外,多为晴热天气。
广昌县多年平均气温18℃,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 6.4 ℃,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9.8℃。日平均气温稳定,10℃以上的持续天数,从三月中旬开始至十一月中旬止,共有220—250天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1778小时,日照百分率约20.3%,年日照数最多为1600小时,最少为1320—1210小时。无霜期237天。
1.1.1.6 水文特征
广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34.9mm左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为2630.9mm(2002年县气象站),最小年降雨量为1140.2mm(1971年县气象站)。年内降雨时空分配也很不均匀,4—6月年平均降雨量为894mm,占年降雨量的51.5%,7—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17.5,占年降雨量的18.3%。广昌县的洪水灾害,主要受4—6月降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