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她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与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与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就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与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就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就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与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就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就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就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与次序的变动,就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与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就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就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就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第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就是什么
认识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就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与提高,这就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就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就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就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就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就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就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就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就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就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就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①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主体,就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就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就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就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就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就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就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就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就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就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就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就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就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就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就是把剩余价值瞧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就是把它瞧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就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与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就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就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与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⑵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与控制本部门的生产与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就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就是由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就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