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米口径红外望远镜3镜和4镜方案
的优劣比较
为什么有“三镜”、“四镜”之争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两种方案参与了竞争,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的传统方案(三镜方案),以及南京天光所苏定强、崔向群两位院士提出的“中国自主创新”的四镜方案,也称为SYZ方案。起初在全部由国外专家召开的评审会中,前者(三镜方案)胜出,正准备上报国家发改委进行十三五立项的时候,苏定强、崔向群两位院士直接找到了中科院领导,召开了全部由国内天文学家召开的评审会,会上高票通过了自己的四镜方案。两种方案争论不下,近期更是由一来一回几封公开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细节公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两个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苏、崔两位院士提出的“四镜方案”比华中科技大学的“三镜方案”多出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所谓的“SYZ中继镜”。
在查阅了无数相关的资料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种方案的优劣比较。 比较之前,先解释一下基本的概念原理。
望远镜以口径和焦距的比例称为焦比。比如口径2米的望远镜,焦比 f/8,代表焦距是 2 x 8 = 16米。一个望远镜一旦建成,口径就确定了。通常望远镜不会只配备一种焦距,为了实现多种功能,有好几个不同的焦点,每个焦点的焦距不同,配备不同的“终端仪器”。这些焦点各有特色,有的视场大,有的视场小,相应安装的终端仪器也有所不同。天文学家不是直接用镜面工作的,而是用这些焦点上的“终端仪器”来对天体进行观测,比如成像、拍摄光谱。 从左到右是:主焦点;牛顿焦点;卡塞格林焦点(简称卡焦);耐斯米斯焦点(简称耐焦)。
主焦点是经过主镜一次反射在前方形成的焦点,这个焦点焦比大(f/ 底下的数字小),焦距特别短,对比照相机,可以看成是一个“广角镜头”,视场很大,可以一次观测多个天体,通常会放置大视场的照相机或光谱仪。但是仪器不能太重,因为在镜筒的最前面会让望远镜“头重脚轻”,稳定性和重心都会受到影响。
把主焦点反射到一侧的焦点称为牛顿焦点,在一些爱好者的小望远镜上用的比较多,大望远镜一般不予采用,所以直接略过。
卡塞格林焦点(简称卡焦),位于主镜的后方,经过主镜、次镜(注意这时主焦已经替换成了一个弯曲的次镜)两次反射,焦比适中,焦距不长也不短,是使用非常广泛的焦点,通常布置有暗天体的照相机和光谱仪。
耐斯米斯焦点(简称耐氏焦点,或者耐焦),经过主镜、次镜、第三镜三次反射,位于望远镜镜筒的一侧。在现代大型望远镜中,耐焦是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焦点。
折轴焦点(或称Coude焦点),顾名思义,是把焦点沿着望远镜的转动轴折啊折,折到下面一个房间去,通常是望远镜最长的一个焦点。例如在我国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望远镜,折轴焦比是 f/45,也就是说焦距长达90米。好比照相机的超长焦镜头,可以看得最远,但是视场也最小,小到通常只能看一颗星,但是由于它可以延伸到特别远,甚至可以跟望远镜不在一个屋子、不在一层楼,而且不随望远镜本身而转动,因此可以放置最大、最重的仪器,比如对天体进行极其精细测量的高色散光谱仪。这是理解不同方案之争的一个重点。
图中多出来一个非常有用的耐氏焦点,可以很好的承担起折轴焦点的绝大部分功能,又避免了折轴焦点的缺陷。因此折轴焦点及其附属的中继镜就不那么重要了。
“四镜”方案还有目的是建主焦点大视场照相机,做光度和光谱巡天。 主焦点大视场并不能给12 米望远镜带来科学上的竞争力,而主焦点大视场照相机是技术上非常复杂, 耗钱耗时的工程,根据日本8 米望远镜主焦点项目负责人的估计,中国12 米望远镜的主焦点照相机需要耗时10年,耗资5 亿美元,而且照相机加上多光纤定位系统是一个庞大系统,更换焦点工作非常困难, 这对多功能望远镜要经常更换焦点工作会带来操作上的巨大困难。
“四镜”的方案是这样的:
SYZ中继镜方案最初是配合卡焦和折轴焦点共用副镜,方便二者的切换而引入的。SYZ中继镜本身只作用于折轴焦点,并且可以消除折轴焦点的球差和彗差。它解决了卡焦和折轴焦点切换副镜的问题。
“四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在折轴焦点放置高色散光谱仪,和进行光干涉观测。而实际情况是,高色散光谱仪放在耐氏焦点,或者从卡塞格林焦点用光纤引入。
“四镜”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增加一块改正镜,在莱焦上20 角分视场可以获得好设计像质,这对于没有大气影响的空间望远镜是绝对必要。 但在地面观测受限于天文台所在地近地面大气层的稳定性,无论3-镜还是4-镜得到的像质都一样。
而缺点就是,多增加一镜,会增加光的反射损失,减弱LOT探测暗弱天体的目标能力。更多问题来自于设计中第四面镜(M4)上的开孔。这个开孔进一步增加了光损,而且视场越大洞就开的大, 损失光就越多,因此为了少损失光,要多做几个M4, 以便观测不同视场用不同大小的洞的M4, 这增加费用,还增加观测上的不方便,会非常耗时,增加了在海拔5000米的候选台址本已充满生理挑战的环境下,运行维护望远镜的难度。
另外,开孔会使星点周围出现更明显的衍射环,干扰对黑洞吸积盘,影响光轴附近高空间分辨、高亮度对比的观测,如对系外行星直接成像观测,而这是12 米望远镜极其重要的科学目标。
我们又要知道,天文观测的对象往往是极为暗弱的天体。穿越了成千上万光年的宇宙空间,每一丝微弱的光线都极其宝贵,对通光效率的要求达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不允许哪怕一丁点不必要的浪费。光线每经过一次镜面反射,能量就损失到只有原来的 80% ~ 90%。以反射率85%为例,经过4次额外的反射,能量下降到 0.85 x 0.85 x 0.85 x 0.85 = 0.52,即只有原来的一半。实际操作中,多余的镜面如果保养不勤,发生了落灰、镀膜老化、脱落,能量损失就更厉害了。
对“三镜”来说,技术路线采用的是国际上最成熟的技术,国际上已建成的超过10 台10 米级望远镜都采用3-镜系统,因此国际上积累了大量的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吸取、消化这些宝贵经验可以最大可能保证成功建成12 米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