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网
A、要正确认识事物,深化认识,必须经过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 B、这一原理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哲学理论依据。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a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次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关系: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c矛盾力量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反对均衡论和两点论。
【练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
A.事物是矛盾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d.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必然和偶然: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2)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1)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鲤鱼网
11
鲤鱼网
b.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观点。
c.坚持辩证决定论,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主要分歧是: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练习一】
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
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
的成都,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租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关注民生、重视民主、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 B. 民主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C. 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D. 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3.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4.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每一矛盾都有它特定的性质 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练习二】
1.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 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5.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
鲤鱼网
12
鲤鱼网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6.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对过去五年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
A.坚持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7.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哲学依据是
① 正确分析和解决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② 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着重地解决次要矛盾 ③ 正确地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④ 强调解决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B. 万物莫不有对
C.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 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第四章 认识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
(1)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是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性质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形式: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表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练习】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鲤鱼网
13
鲤鱼网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C.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开拓认识的新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即:为了应用而学习。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则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深知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表现在:(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真正任务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掌握其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理性认识则包含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练习】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次飞跃意义更为重大。(1)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2)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5、群众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鲤鱼网
14
鲤鱼网
去”。
【真题精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完全一致的是( )。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认识同到实践 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六、真理与价值
1、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时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想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对它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3)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1)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2)实践检
鲤鱼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