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有效利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解决字词教学的问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有效利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解决字词教学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字词运用及理解错误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尤其是形近字书写错误的现象,这是生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不少老师想出了编口诀等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当然事实证明这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不过有时学生记忆口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生字记忆仍然不牢固。这里不妨利用训诂的一些方法,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再配合口诀等方法进行记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以形索义是训诂的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字、词义的方法。”【1】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字形与与其意思是紧密结合的,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句话的意思是,依据事物的形状去描摹,叫作文;在“文”的基础上,形声配合就形成了字。无论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还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指事字,亦或“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形声字,“比类合宜,以见指撝”的会意字,这四种造字法造出的字证明,通过字形来推出字义是可行的,那么将这种以形索义的方法运用到生字教学中也是合理的。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末——未——本 末,《说文解字》:“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2】“杪”在这里指末尾,末端的意思。由这一段解释可以看出“末”的本意是指树梢,树枝的末端。所以根据本义可以引申出末端,末尾的意思。“未”《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饶炯部首订:“未从木,重其枝叶,指事者,言其时万物滋长。”【3】从该解释不难看出“未”的本意是“滋味”,后来将这个意思独立出来,而在其左边加了一个形旁“口”,才有了“味”这个字。“一”是非字,并没有实际意思,只是个符号,加在“木”上面表示枝叶。高鸿缙在《字例》中写道:“后世借为‘午未’或‘未’之有‘未’。”【4】“本”《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古文的“本”,“象其根”,【5】所以“本”的原意是指草木的根。把这几个字的来龙去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学生讲清楚,必要时可用flash等多媒体手段将这几个字的区别形象地表现出来,可加深学生对这几个字的记忆。

但是,以形索义的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形近字教学中,它可用于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生字,而不怎么用于形旁相同,声旁不同的生字教学。例如:拨——拔这一组形近字。它们都是形声字,左面都有形旁“手”,因此他们的意思都与手有关,而不同的在于右边的声旁,如果说拔的声旁为“犮”(bá)还好理解的话,那么“拨”的声旁为“发”该如何向学生们解释呢?还不如直接利用右半面有无那一小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拔”的意思为连根拽出,抽拔,所以右面那一小撇就被“拔走了”,而“拨”的意思为治理,整顿,所以那一小撇还保留着。

当然,以形索义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形近字教学中,还可以用在词义教学中。全国一卷的语文高考得分率较低的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们普遍看不懂,而如果教师在平常文言文训练中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给学生解释字词的话,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一系列的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髟”《说文解字》:“髟,长发猋也。从长,从彡。”所以有“髟”的字,本义与毛发有关。这一点可以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如:“髡”的本义为剃发,所以古代有一种刑罚为髡;“髦”,本以为毛发中的长毫,也泛指毛发;“髫”指古时儿童下垂的发式,所以有“黄发垂髫”。

同样,在词义教学中,以形索义的方法仅适用于由字形可推断出本义的字词中,若有假借的情况出现,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比如:“卒“这个字,《说文解字》:“隸人给事者衣为

卒。”朱骏声通训定声:“本训当为衣名因即命箸此衣之人为卒也。古以染衣题识,若‘救火衣之类’亦谓之褚。今兵役民壮,以将缘衣,当胸于背有题字,其遗制也。”【6】由此可见,“卒”的本义为古代供奴隶徭役穿的一种衣服。在《人琴俱亡》这篇课文中,“月余亦卒”的“卒”是最后,末尾的意思,这里用了它的引申义,再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也用的是引申义。如果还按照上面的方法来解释字词就说不通了。

当然,以形索义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形近字教学和词义教学中,还可以用在复杂生字书写等教学里,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字词的敏感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字词教学当中的难题。

现在,据权威机构调查,“我国语言文字运用出错的情况屡有发生”【7】,报纸,杂志,电视屏幕和书籍当中的错误很多,尤其是网络,已经成了“语言文字差错的泛滥区”【8】,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而字词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广大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训诂的方法有很多多种,以形索义只是其中之一。本文只是做一简单介绍,当然还有很多不足遗漏之处。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带来启发,将更多研究语言文字的方法带入到字词教学的课堂,不仅为了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更为了给社会创造一个用好汉语的良好气氛。

参考文献:

【1】程俊英 梁永昌《应用训诂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82页

【2】《汉语大字典》电子版 1150页 【3】《汉语大字典》电子版 1150页 【4】《汉语大字典》电子版 1150页 【5】《汉语大字典》电子版 1151页 【6】《汉语大字典》电子版 3880页

【7】中国语言资源论丛(一) 张普 王铁琨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 207页 【8】《网络成语言文字差错泛滥区——《中国语文报》2009年第13期

浅谈有效利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解决字词教学的问题

浅谈有效利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解决字词教学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字词运用及理解错误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尤其是形近字书写错误的现象,这是生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不少老师想出了编口诀等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当然事实证明这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不过有时学生记忆口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生字记忆仍然不牢固。这里不妨利用训诂的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usgo17taq4bptb10m3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