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48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清流激湍(tuān) .
( )(3分)
流觞(shāng)曲水 放浪形骸(hé) ..
横槊(shuò)赋诗 .冯(féng)虚御风 .
B.苏子愀(qiǎo)然 酾(shī)酒临江 ..C.舳(zhú)舻千里 山川相缪(liáo) ..D.褒之庐冢(zhǒng)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瑰怪 其文慢灭 B.沦涟 C.肴核 D.虚诞
露湿清皋 杯盘狼籍 若合一契
解析 A.骸hái;C.冯pínɡ;D.谬miù。
有穴窈(yǎo)然 盖音谬(miào)也 ..
( )(3分)
幽暗昏惑
曩昔天机 正襟危坐 一觞一咏
仆碑
清妙 匏尊 静躁
解析 A 慢—漫;B 清—青;C 尊—樽。 答案 D
3.(原创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流浪者之歌》那荡气回肠的音乐和其内容所表露出的悲剧色彩所交织出来的效果,让所有的听众都为之心荡神驰。 ....
B.安装在电话里的“液眼”镜头最快三至四年就可问世,它可以让电话探测到另一头的人是否在全神贯注地谈话,或者说话的人是否需要提高注意力。 ....
C.各种荒诞不经的歌谣、鬼故事、荒诞小说在校园里大行其道,引起了家长和老师们....的注意。
D.正是通过辛亥革命,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现代化才有了足以依托的起点,前进的足迹就在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中得到彰显和延伸。 ....
解析 “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这个成语主要用在看书、听讲上,不能用于谈话。A项,“心荡神驰”指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C项,“荒诞不经”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D项,“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学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B.为了缓解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加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
C.湖北省中山医院33岁的护士肖芳连续三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感动了全国众多的网民。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放到“改进教学方法”之后。B项,宾语残缺,应在“人口老龄化”后加上“的状况”。C项,暗换主语,应在“被网友”前加上“这件事”;另外“用手机视频”也应改为“用手机拍成视频”。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⑤①④⑥③ D.①②⑤④⑥③
解析 本语段讲的是色彩的和谐,注意由形象到理论、由自然到人文的顺序。④是总结句,与“这也就是和谐”相连
答案 B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6.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
??
“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解析 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B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解析 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答案 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解析 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误的,本文论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答案 A
三、文言文阅读(24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D.其必有以处之矣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
①
( )(3分)
迁:搬家。 疏:奏章。 忤:感触。 处:立身。
解析 A.贬谪; B.(写)书信;C.抵触,违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