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经济: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思想主张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主张
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③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评价
①李贽的思想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黄宗羲 主要思想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 (2)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 (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王夫之 (2)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评价
(1)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作用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宗法制度对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宗法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专制而保守的,与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工商行会组织也染上浓重的宗法色彩,从而妨碍了商品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明清之际成为社会转型的阻力,导致明末清初的新思想未能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漫画解史】 李贽的思想
信息提取: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被称为“离经叛道”。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教材补遗】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一般很少被人谈起,一是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重点一 离经叛道——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史料一 李贽批判理学钳制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并以辛辣的笔法揭露“假道学”。李贽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众生地位平等,这是带有民主启蒙性质的萌芽思想。
——摘编自张品端《从朱熹、李贽到 严复——兼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史料二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地位。解读时注意关键词“批判”“提倡”“带有”。
(2)史料二反映了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不仅仅是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万物皆生于两”的主张,从哲学的角度对其批判。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的思想及实质。
试答: (2)史料二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
试答:
【提示】 (1)思想:离经叛道,批判权威;宣扬个性,主张平等,强调人正当私欲;继承传统思想文化。
实质:李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2)观点: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主张。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吗?
试答: 【提示】 不是。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李贽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抨击,叛逆色彩浓厚。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3)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支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要求打破孔孟之道及宋明理学对个性的束缚。
(4)敢于蔑视传统和批判权威。李贽抨击儒家经典,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2.影响: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重点二 儒学新气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论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况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③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概况: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的主张各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封建制度,但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点,即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史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史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四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