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2.呼吸全过程:
外界 —→ 空气 ←—
呼吸运动
扩散运动
扩散运动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保证气体通畅、处理吸入气体。 肺:用大量肺泡构成,气体交换场所。
呼吸道
—→
←—
肺 泡
2—→ ←—CO 2
O
肺部的
毛细血管
—→ 血液 —→ ←— 循环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2—→ ←—
O
CO2
组织细胞 (氧的利用)
肺的通气
外呼吸
肺泡内的 气体交换 组织里的 气体交换
内呼吸
(1)肺换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2)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和细胞内气体交换。
经肺泡内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走,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不断获得氧气,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排走,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上两过程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气体的运输:氧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4)细胞呼吸:细胞利用氧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
四.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1.循环系统的组成: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心脏的结构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3.血管的种类
⑴动脉:与心室相连,将血液送出心脏血管,与此相适应,动脉管壁厚,弹性好; ⑵静脉:与心房相连,将血液收回心脏血管,静脉管内血压低,管壁薄,弹性差;
⑶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质的场所,因此管壁最薄,管径最小,仅容红细胞逐个通过,血流慢。 4.动静脉血的区分: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应该根据血液中的含氧量多少来判断。 3.血液循环:
(1)动力:心脏的舒缩。
(2)规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动脉瓣,静脉内的静脉瓣,它们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3)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见下图。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分支动脉→除肺以外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分支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观察小鱼尾部血液循环实验:比较各种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颜色。低倍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血液流速慢,红细胞呈单行流动。小动脉血流快,有时有脉搏样波动。小静脉血流慢,色暗红。
五.血液
1.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特点 正常 数量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血 小 板 最小,无核 血 浆 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无核,两面凹圆饼形,有核,比红细胞大,质中有血红蛋白 最多500万(男) 有多种 5000—10000 10—30万(男、约占血液总量的女)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55%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20万(女) (男、女) 吞噬异物,参与人体免疫 作用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 成年人血液中血细胞含量的多少对健康影响很大。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过低—贫血;白细胞太少—抵抗能力差;血小板太少—不易止血。
2.骨髓的造血功能
(1)人出生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
(2)刚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3)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4)骨髓的造血能力极强,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
(5)少量骨髓捐献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
3.输血和血型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型万能受血者,而O型万能输血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行)。
(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2)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献血者红细胞(含凝集原) O型(无) A型(A) B型(B) AB型(A、B) O型(抗A、抗B) - + + +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A型(抗B) - - + + B型(抗A) - + - + AB型(无) - - - - 凝集原 A B A+B 无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抗B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4.献血:一个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血液总量的5%左右),由于储备血液的替补,血容量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加速,一两天就能恢复正常。有规律的献血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六.泌尿系统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尿的形成 (1)过程:
图解如下:
肾小球过滤作用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血浆 (肾小球)
原尿 (肾小囊腔)
尿液 (肾小管)
(2)原理:
毛细血管球有通透性,当血液流经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都可“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原尿通过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时,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和部分无机盐被子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
这个过程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有选择性。由于大量水被重吸收,所以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3.尿的排出
逐步流入
肾小管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七.新陈代谢
1.概念: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物质转变 能量转变 举例 关系 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体新旧物质更替的过程。 3.在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贮存。
少年儿童同化作用占优势,能量的获得大于能量的消耗,体内有机物积累,身体逐渐长大;老年人、外病的人恰好相反;健康成年人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植物的生长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结果。我们可控制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提高作物产量。
3.消化和氧化分解:消化是把大分子、不能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以吸收的物质的过程,人对食物的
消化在消化道内进行;
彻底的氧化分解是形成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内进行
大分子有机物 蛋白质 糖 元 脂 肪 消化产物 氨基酸 葡萄糖 甘油、脂肪酸 彻底氧化分解产物 CO2、H2O、尿素 CO2、H2O CO2、H2O 同 化 作 用 环境物质→自身物质 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消化吸收 异 化 作 用 自身物质→代谢终产物 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排泄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这两个方 其它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孢子植物的特点
1.藻类: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类: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分布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3.蕨类: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细菌特点: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属于原核微生
物。
2.真菌的特点:属于真核生物,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种类、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包括原生动物、海棉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现存脊椎动物大约有40000种,除了以脊柱为主体的内骨骼外,脊椎动物还具有脊索、背神经索、鳃裂,心脏位于腹部、封闭式血液循环等特点,区别于无脊推动物。 五.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吸收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植物的感应性
1. 植物的感应性: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2. 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从植物的向光性开始的,生长素的发现经历了达尔文、温特、郭
葛等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认识的,由于光照引起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不均匀而使植物具有向光性。 3. 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
人体神经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由 中枢神经系统 和 周围神经系统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周围神经,脑又分大脑、小脑和脑干
2.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
(1)大脑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表面有许多沟和回,能增大大脑皮层的面积,具有运动、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中枢。
(2)小脑负责协调肌肉活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4)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一般受大脑控制。 (5)周围神经系统承担着信息的传导功能。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可分树突和轴突。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后天学习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人体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