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优势产业内涵界定-2019年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优势产业内涵界定

优势产业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即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自己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也能够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利,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其比较成本低的商品出口换取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双方都有贸易获得。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决定了要素价格,而要素价格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决定商品价格,最终导致各国产生比较优势,因此产业比较优势的原因应是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上述理论强调产生比较优势的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是在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下,强调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显然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当时的技术水平,因此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源于技术水平差异;二是,要素禀赋理论却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强调比较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2.产业内贸易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和美

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现象做出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需求相似理论或需求重叠理论认为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但只能与收入水平相近和需求相似的国家发生贸易。这是因为若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需求偏好相异,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从而产业内贸易密切程度会很小。新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而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 上述理论前提假设条件由传统的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不变向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递增的假设条件转变,这样更加贴近于现实并且解释了更多的贸易现象,因此新贸易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3.内生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 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他认为,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或者说由于选择

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作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则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国际分工与贸易分析的基石,与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相比,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后发国家的指导意义似乎更大。

(二)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从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出发,扩展到分析国家竞争优势问题,认为竞争优势状况在各国企业、产业、产品上的体现是千差万别的,将局部的企业、产业、产品竞争优势整合为整体竞争优势,就是国家竞争优势,并构建钻石模型(见图1)。该理论表明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各关键因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任何一个关键因素弱化都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潜力。

(三)后发优势理论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该理论表明,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也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 国内学者关于优势产业认识的理论综述 (一)产业视角

从该视角研究的学者从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关联性以及产业贡献等几个因素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如:冯江华等(2000)认为优势产业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学者在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时又将市场因素加入其中,如:李金叶等(2005)指出优势产业(产品)是指市场前景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较大的牵引力,产值和利税位于同行业前列的产业或产品,这些产业(产品)可以由前后关联较强的产业以链条形式形成的产业链,也可以由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产业以网络形式形成的产业群。从这类视角所认识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与主导产业内涵过于相似,容易造成两者间的概念混淆,而

且并很难突出区域性的特征。 (二)贸易视角

学者们受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启发,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如:蒋智华(2006)提出,从实质上看,优势产业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结合起来定义区域优势产业。徐仕政(2007)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存在概念细节上的不确定,主要体现在我国不发达区域在具体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时,是优先考虑比较优势,还是优先考虑竞争优势,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担心陷入各自的陷阱中。 (三)综合视角

该研究视角的主要特征是借鉴主导产业相关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来定义优势产业。如:韩庆鹏(2007)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等,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行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并能体现地区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谢南斌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优势产业内涵界定-2019年文档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优势产业内涵界定优势产业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一)比较优势理论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即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自己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大卫?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ugk73a99l6et871df8g8njyy26yqz018l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