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í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第 1 页 共 7 页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三)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2.庭除甚芜.wú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
“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
第 2 页 共 7 页
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
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第 3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