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字守真,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后世称其“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
原病式》。
(2)、张从正:字子和,主张“病由邪生”,后世称其“攻邪派” ,代表作《儒门事亲》。 (3)、李杲:字明之,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后世称其“补土派” ,代表作《脾
胃论》。
(4)、朱震亨:字彦修,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称其“滋阴派” ,代表作《格
致余论》。
三、证的基本概念
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
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
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
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事物的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2.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例如: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3. 比较对象不同
二、脏腑形体分阴阳
心属阳中之阳 肺属阳中之阴 肝属阴中之阳 肾属阴中之阴 脾属阴中之至阴
三、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四、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推演络绎法
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推演络绎胆、筋、
爪、目皆属于木;
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及心有关,故亦属于火; 脾属土,则胃、肌肉、唇、口及脾有关,故亦属于土; 肺属金,则大肠、皮肤、毛发、鼻及肺有关,故亦属于金; 肾属水,则膀胱、骨、发、耳、二阴及肾有关,故亦属于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六、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七、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侮的次序:木侮金(肺),金侮火(心),火侮水(肾),水侮土(脾),土侮木(肝)
八、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母子相及在五脏中的次序:
(肾)水
(肝)木
(心)火
(肺)金 (脾)土
九、相侮
木火刑金: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
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耳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
十、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十一、确定治则治发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
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
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阴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
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
振之证。
十二、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二、相关脏腑的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三、气化
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及调控作用;(二)、温煦及凉润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
五、宗气
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上输于肺,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聚于胸中的
气。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等作用。
宗气的生理功能:行呼吸、行气血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虚里之脉可候宗气盛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脉宗气也,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六、血的生成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组成成分:水谷之精和肾精。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
主要构成成分。
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化生之源。
七、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心气的充沛; (2)、血液的充盈和状态; (3)、脉道的完整和通畅
八、相关脏腑机能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
九、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
十、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十一、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 1. 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
2. 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失散,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十二、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例如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第三章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又写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及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
物和现象。
二、心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肺
(一)、主要生理机能
1. 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在肺中相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 主行水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的机理:(一)、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
腠理,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二)、肺气肃降,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并将各脏腑代
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