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讲述》栏目的艺术性_央视讲述栏目 陈岚
在我国不断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与消费文化的兴起相
伴随的,是大众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极大普及。现在的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是越来越难了。最新的一个调查表明,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时间已由先前的8秒缩短为4秒。在这短短4秒中,能够抓住观众的或许是炫目的色彩与美妙的音乐,或许是某个正在或刚刚发生的事件,或许是财经资讯中一条利好消息,但事实表明,还有一类节目,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简单的演播室布景,讲述者的娓娓道来与倾听者专注的目光交织成一座静谧的气场,吸引人不由得屏息关注――央视十套的《讲述》就是一档这样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季度分析报告中,它的包括平均收视率、专家评价、满意度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数为61.78,在十频道节目中名列前茅,收视率则拔了十频道的头筹。 那么,不具备诸多“抢眼”优势的《讲述》何以如此获得观众青睐?我认为它符合多种易于被观众接受的审美要素。
一、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
真实是电视美的基本要求。电视真实是再造的真实,与客观现实生活本体并不是同步的、同一的,但它必须符合历史和生活逻辑。《讲述》的真实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容和情感。 从节目内容构成上看,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一份刻骨铭心的情感、一片魂牵梦绕的土地、一个牵肠挂肚的身影等构成了《讲述》的主体。影视文艺作品允许虚构、假设,以营造
一个梦幻的世界。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况味所凝聚起的力量往往更为令人震撼,更为发人深思。
相比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更不容易做到。《讲述》的办法在于,将与故事相关的细节轻轻展开,让人触摸到生活的质感。在《第一碗水饺》中,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街头非法摆摊。警察来了,同行都跑了,唯有她一动不动。警察一把抓住她的手推车,问她:为何不跑?她含泪看了一眼身边的两个孩子:你看我能跑吗?这时她那只有4岁的小女儿可怜兮兮地慢慢凑近警察,她轻轻地扯着警察的裤腿央求:叔叔,别怪妈妈,是我不好,我没有看住你……这时警察的眼圈红了,一松手哽咽着说了句:做生意去吧!
这个情节之所以感人,关键在于几个细节的叠加。艺术家们说,魔鬼藏在细节里。感性的元素经过恰到好处地筛选、组合,新鲜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就有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二、蓬勃的原生态
电视文化兼备社会和艺术两个层面的内容。关注平民大众、看重原生态,可以说是《讲述》栏目在实践中一直倡导的理念。它给草根阶层一片土壤,并从原生态中汲取了美的力量。 《讲述》关注的是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命奇迹与不朽功勋。主人公以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的坚持与梦想,也讲述着心灵的隐痛、遗憾与迷茫。他们都是有着执著追求和这样那样毛病与缺憾的人。他们不完美,他们不具备被打磨得光滑的经验,但他们身上原汁原味的故事总能让我们置身于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面前,感受到一股来自底层的、原生态的蓬勃力量。
三、沉静的内视性
关注内心,展现人性美是《讲述》钻进故事里要为观众寻找能够荡涤人类灵魂的精神力量的那把钥匙。在人们逐渐被包括影视、电子虚拟技术、摄影,等在内的影像文化重塑着感觉方式甚至思想形态时,高度发达的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一个被技术规划了的世界乃是我们的命运。换句话说,我们受制于依托技术而来的文化现实。
为此,《讲述》采取的方式是直达本质,回到原点。这个原点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人为了同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而产生的,是人类交流史的原点。《讲述》提供的是一个简朴的现场,没有乐队,没有大屏幕,不带观众,也没有掌声与喝彩,它以内心独白式的风格,强调叙述与倾听。在形式上有别于当今盛行的影像文化,它是电视洗尽铅华后的一种安静简单的形态,像是中国写意山水,大片的留白,是行云流水,是烟生霞灭。它的洗练的形态传达出了“空”的境界,正因为“空”,恰恰可承载最恢弘的人生百态,传递最悠远的悲悯情怀。
打开电视,各类谈话节目纷繁多样,但静下心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又具有一定晶位的栏目并不多。《讲述》的主体是故事,它不是对某种经历的笼统概括,亦非某类观念的抽象评述,它只是在含蓄平静地讲述,时而会有因动情而颤抖的声音,时而会有泪水漫过脸颊。倾听的氛周,写意空镜头的运用都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含而不露的特质。正所谓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地露,以勾起人更幽深更玄远的用思;藏是为了更好地显,以显出那更丰富更感人的世界,在观众心中引起更悠长的回味。没有评论,安排议论的《讲述》得”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中国美学之要旨,其中的况味让观众去联想、去补充。这充分表明了栏目编导对观众的信任与尊重,将节目视为沟通自己和观众的桥梁;同时也让观众在节目创作者有意的设计中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享有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