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思品课标)已正式颁布,并要求今年秋季开始在实验区实施。
《思品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有四条: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一、关于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这条建议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为什么? 教师的天职
课程性质决定
△怎样做到?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
3、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正面教育是与反面教育
相对的;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说,正面教育是与批评打击的教育方式相对的;
从教育观的角度来说,正面教育与消极的自然教育不同。 △为什么? 从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来说
从初中生的特点来说
4、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主旋律――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为什么?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从抽象空洞的说教到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为什么强调?
(1)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2)使学生在观念混杂的现实中树立正确的观念的需要。 (3)思想品德总是历史的、现实的。 △怎么办? (1)教师的角色
(2)走出课堂与引入课堂相结合
(3)开放的课堂:通过深入而开放的讨论,引导共识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需要明确的是:①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
②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向教师提出要求: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 (2)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3)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
△调查、讨论及访谈,可以班为单位集体活动,也可以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小组的组成:教师安排
学生自愿组合
△小组的规模:两人小组
三人小组 四人小组 五人小组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为什么?从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看 △要求:
①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
②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使学生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③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思品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是: 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式。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