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表格的方式小结单元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 2、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和你的同桌说说. 3、你还知道描写四季的谚语和诗歌吗?向大家推荐推荐. 三、课外书屋
1、默读课外书屋的介绍,明确阅读要求.
2、你喜欢《森林报》吗?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听.
单元后记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本组教材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说明性文章的延伸与发展。选编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3 钓鱼的启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36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五、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2、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3、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4、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5、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37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反思:
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猜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概括总结:“认真听讲、诚实守纪、积极动脑、聪明乖巧??的都喜欢,但最喜欢‘敢问敢答’的学生,特别是‘问错答错’的同学。”以此消除学生的拘束,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直奔课文中心(亦难点)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段名言来出示,然后师述:“这段名言,虽然只有两句,但有点儿难理解,是不是?不懂的,有问题的,可以向我提出来。大胆问吧,想知道什么就问什么?不怕问错!”我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承认难度,再鼓励学生思考后大胆质疑问难。实践证明,这节课,正是因为营造了一种理解、真诚、信任、民主的心理氛围,所以学生能处于一种精神放松、思想自由的状态,师生真正互动起来,双方的交流活跃,信息的传输畅通,教师教得很愉快,学生学得也轻松,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很佳。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
38
1.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a.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39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一份教案在开课引入部分和二、三两段的教学设计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在“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产生冷场问题上,我预设放宽了要求,学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在改进了教案之后又一次试教。上课之前,我担心时间的问题,又把引入部分舍去,直接揭题开课。在这次试教后,又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时间不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针对学生游离问题之外的发言,自己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而是让其完全自由的言说,在一生发言之后,觉得学生讲得不够到位,可是没有及时的明确问题或加以引导,继续指名学生发言。因此,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
第二,教材的特殊性。这是一篇译文,作者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由于国外作品语言比较活泼,跳跃性太大,情感性不强,因而,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表现在课堂上的现象是学生对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不够深入,因为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没有层递性,都是从自身的事业上的成功之处入手写的,这是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认为通往广场的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两者是等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改题这一环节,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把题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使教学环节再次出现“断节”。当然,这一失败中肯定也有自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是前面教学铺垫不够。另外,这篇教材是人教课标版中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教学对象是学习浙教版教材的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新课标教材要求的层次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学得比较疲惫。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并对父亲的话作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
15 落花生
教学目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