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规避策略研究
● 刘雪可 闫 巧
【摘 要】通过对山东省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按照欺凌方式的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语言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按照校园欺凌事件参与主体意识的强弱排序依次为旁观者、被欺凌者、欺凌者。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的粗放、班级小团体的影响、畸形文化的荼毒等。校园欺凌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遏制校园欺凌,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建立家庭教育保护系统,促成家校教育合力;明确教师职责与权限,建立防治校园欺凌有效机制;制定校园欺凌法律法规,加强责任督导与追究。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7(000)011 【总页数】5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状;对策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 “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1]此次关于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2]国家出台这一系列治理与防治校园欺
凌的文件,表明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严重性及防治的迫切性。如若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又加之该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欺凌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呈现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不良后果,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等造成蓄意或恶意伤害的攻击行为。而校园欺凌与农村因素相结合,可能会使欺凌状况更加严峻,产生的现实危害也可能更加严重,基于此,本文采用Cheng等人编制的校园欺凌量表[3],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进行调查。该量表分别从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三个子问卷,能较为全面的测量校园欺凌中不同主体的现状。该量表共45题,分别从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四个维度探究主体实施、遭受或者旁观欺凌的频率,频率分别为 “从不”、“半年内1-2 次”、“每月 2-3 次”、“每周一次”、“每周数次”,采用五点评分,依次赋值0-4分。学生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校园欺凌的程度越严重。以山东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所农村中小学校的230名学生,现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删除填写不完整或者不认真的问卷27份,有效问卷率为90%。其中,男生79人,女生129人。 (一)校园欺凌的形式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多样,Cheng等人将校园欺凌分为身体欺凌(拳打脚踢、
推撞绊倒、破坏或霸占财物等)、言语欺凌(谩骂、嘲笑、起绰号、威胁恐吓等)、关系欺凌(造谣、破坏友谊、孤立等)、网络欺凌(借助电子邮件、QQ、网站等发布图片或侮辱性语言)四种表现形式。本研究借鉴该理论成果,对比分析在欺凌事件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主体表现,以探求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总体发展状况(见表1)。
如表1所示,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总体均值是0.54,明显低于五点计分(0、1、2、3、4)的平均值 2,这表明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并不严重但却较为普遍。从校园欺凌事件的参与主体来看,无论在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旁观者的认识中,四类欺凌类型中得分最高的均为语言欺凌,得分最低的为网络欺凌。四个维度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语言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
在四种欺凌形式中,语言欺凌是最为常见且不易被教师、家长等发现的。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农村学生经常使用侮辱性的词汇谩骂、嘲笑、讥讽同学,如果处于劣势的一方选择了默不作声、忍气吞声,就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反之,如果被欺凌者选择了用欺凌者采取的方式进行回应,那就会导致欺凌者用更加刁钻的词语来进行欺凌,甚至会选择身体欺凌的方式来发泄。一旦发生肢体冲撞,事后欺凌方就会对被欺凌方进行孤立,甚至会背后说坏话,对被欺凌者的同学关系、友谊进行破坏。又加之现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的频率大大提高,并且经常使用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这就为网络欺凌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二)校园欺凌的主体认识
校园欺凌主体能否对自身的行为有清晰的意识至关重要,欺凌主体的认识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