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111102496 )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太仓市双凤镇幼教中心双凤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人:阙正荣
一、课题的提出
⒈贯彻落实《纲要》与《指南》精神的需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幼儿园教师由过去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发怎样的课程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使课程资源满足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成了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努力营造一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更加直接的交互作用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资源在课程中的作用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一再强调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双凤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富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理应作为宝贵的园本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之前我园研究的重点在龙狮文化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偏重于技艺的传授,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以五大领域为切入口,重在集体活动的研究上;教育理念稍显陈旧,儿童观和课程观有待更新。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乡土文化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对于周围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陶,幼儿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试图将双凤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并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使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资源。 ⒉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下,面对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年幼的儿童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所影响,如喜欢过“洋节日”,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而对我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有些不太了解或淡漠。一些教师对乡土文化和儿童学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儿童文化是艺术的、感觉的、情感的、充满想像和创造的。正如江苏省教科院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说到:“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i]虽然乡土文化资源是来自于幼儿生活的地方,但是有些与幼儿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名人轶事等。有一些教师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时,舍今求古,舍近求远,如有的幼儿园在研究乡土文化资源时,把“战国文化”、“吴越文化”引入到小班教育中,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乡土文化都适合在幼儿园开展,要避免由于缺乏相关资源给幼儿上“历史课”。 我们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发现和引领儿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避免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思维,以成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⒊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的优势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千年水乡古镇——双凤,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之美誉。舞龙舞狮源远流长,文化名人代有所出,地方特产闻名遐迩,民风习俗浓郁深厚,文物胜迹历史悠久,自然资源随手可得。其中,传统手工技艺(滚灯制作技艺、羊肉面制作技艺、麻雀蛋制作技艺)、民间舞蹈(滚灯、龙狮舞、草龙舞)等地方传统文化被编入2009年8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仓市资料汇编》名录。除了这些底蕴深厚的福地文化资源,双凤还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资源。所有这些都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十一五”龙狮文化课题为我们现在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因此,我们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使之园本化,初步构建乡土文化园本课程。 二、概念界定
在中期汇报以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重新思考与修改,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1.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就是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它是教育者所持有的态
?
1
度和出发点,体现为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等,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更和谐、更理想地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立场应该包含以下含义:一是基于儿童的视角,倾听儿童的心声;二是基于儿童的发展与需要,立足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三是尊重儿童的选择,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四是耐心等待,让儿童成为正真的探索者。 2.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带有浓烈地方气息的文化。师云凤(2006)认为: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乡土特产、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课题的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双凤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即双凤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3.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实践
以儿童的视角挖掘双凤本土的各种文化资源,结合儿童自身的经验、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特点,将双凤本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
三、目标与内容 ㈠研究目标
1.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 2.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化乡土文化资源库,转化为课程内容。 ⒊探索出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策略。
⒋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化的典型案例,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⒌培养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提高教师的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打造幼儿园乡土文化特色品牌。 ㈡研究内容
⒈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内涵与价值的研究
解读儿童立场的内涵与本质,研究儿童精神哲学视野中的“儿童立场”观点;儿童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研究;儿童立场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具体教育行为的研究。 ⒉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现状的研究
通过对双凤的龙狮文化、美食文化、童谣、方言、民间游戏、自然资源等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调查和了解双凤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筛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
⒊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基于儿童的立场,对双凤特有的龙狮文化、美食文化、童谣、方言、民间游戏、自然资源等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对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目标、内容、途径等进行探索。基于儿童的立场,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索,通过系列活动、课程的构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⒋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园本化实践的个案研究
经过专家指导与实践反思,结合正在开展的省级 “课程游戏化” 项目,原来的乡土资源儿童博物馆现更名为“儿童游戏体验馆”。它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设乡土儿童游戏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有所不同,它的建设者包括儿童、家长、教师及社会人士,更强调儿童的参与,它不仅仅是资源的陈列室,儿童可以与之游戏互动,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 四、研究措施
⒈建立研究制度,为课题开展保驾护航
为了让研究稳步向前,实现整个团队的协作互助,我们制定了一套科研管理制度,管理者适时组织大家进行交流、研讨和汇报。我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民间艺人等等,成立了“娃娃龙狮队”、 “滚灯操编排小组”、“教师舞龙队”等特色队伍,并由有相应特长的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定期开展活动。工作室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课题活动,并按苏州市课题网络管理要求及时上传课题活动信息至课题网络平台。 ⒉运用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011年11月开始,我们就课题研究进行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园本化现状方面的问卷调查。为了全面真实了解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建设现状,我们分别从
?
2
老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设计了问卷。老师层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目前哪些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哪些还可以加以开发与利用?有何价值?如何利用等?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以开放式问题形式,期望老师根据实际与自身经验提出资源开发构想。幼儿和家长层面我们分别设计了儿童和成人视角的访谈与问卷,形成对乡土文化资源与现状的了解与分析。课题组对调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我们发现之前我园研究的重点在龙狮文化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偏重于技艺的传授,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重在集体活动的研究上,忽视在一日活动中的研究;教育理念稍显陈旧,儿童观和课程观有待更新。儿童和家长对我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有些不太了解或淡漠,对乡土文化资源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不太了解与重视。通过调查,课题组进一步厘清了方向,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⒊ 开展个案研究,为课题提供典型案例
课题组成员在学期初选定个案追踪的对象,在充分了解个案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对个案作出初步诊断。接下来通过观察孩子在系列乡土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家访、作品分析等途径,深入剖析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表现、自主探索行为、获得的经验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以矫正研究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分析总结乡土文化资源实施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指导策略。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耐心,边实践,边调整指导策略,在行动中逐步解决问题。 ⒋ 构筑物化平台,为课题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艺术氛围,底楼的民俗特色走廊——以喜庆的中国红构建的特色课题进程,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展示的是“进取”的精神。儿童游戏馆投放各种乡土材料,将龙狮文化、美食文化、自然资源、趣味滚灯融入其中,供幼儿游戏体验。这些浓郁的乡土文化正悄然影响、改变、浸润着我们的孩子。 五、研究成果
㈠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内涵与价值 乡土文化教育就是取材于家乡本土文化、自然、社会中一切适宜的资源,寻求适合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以儿童的视角,深入儿童生活,对本园儿童身心进行浸润的教育活动,以此开启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文化之根,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学前儿童可塑性强,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适宜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对儿童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能唤起乡土之爱,是爱国的源泉。乡土文化教育具有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功能,能够培养儿童包容与接纳的能力。
成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幼儿截然不同,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乡土文化是抽象的、深层次的,反映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因此,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让幼儿可感、可观、可操作,便于其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广泛了解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儿童心灵,活动中要发现儿童与引领儿童,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㈡形成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基本原则 1.生活化
在幼儿熟悉的乡土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唤起学习经验。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构建的学习活动能散发持久的魅力,更能让幼儿品尝真实生活的味道,从而让活动回归生活。 ⒉科学性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正面反映生活的双凤乡土文化资源的题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提炼,使其成为“儿童眼中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⒊主体性
在活动中要释放他们的天性,对儿童的探索欲望,探索惊奇、自由表达要给予保护和支持。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需要儿童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交往渗透其中。 ⒋ 包容性
多元文化特征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时代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季口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我园地处江南,随着众多外地人口的涌入,园内吸纳了来自福建、浙江、
?
3
黑龙江、重庆、河南甚至台湾等全国各地的幼儿。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乡土文化资源融入的同时,还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和包容多种文化,使之相互融合,相互吸引,形成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因此,基于儿童的立场与发展, 筛选乡土文化教育内容要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热点,既保持传统风格,又有时代的特征;既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又能让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和发展;既满足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㈢探索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实施策略 ⒈形成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目标
乡土文化课程培养以“健康的人、聪慧的人、合作的人、幸福的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基于儿童立场的理念,在目标设置时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指标的整体发展,同时关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形成课程总目标——分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⒉初步构建乡土文化资源课程框架
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需要与主动参与的热情,根据其实际特点,把握乡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教师、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构筑个性化的乡土教育课程。 开发系列活动 建设互动平台 课程 资源 实施 平台 教学 方式 学习 方式 课程 目标
种植园地 游戏体验馆 龙狮馆、科技馆 主题活动 游戏活动 特色活动 节日活动 亲子活动 社区活动
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兴趣,增进幼儿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究了解各类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兴趣和习惯。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交往、合作、分享等情感和乐于创造、勇于表现的能力。 社区资源 家长资源 民间艺人 教师团队 乡土资源
以儿童为主体倾听儿童心声 尊重儿童选择 满足儿童需要 支持儿童探索 实践体验式
?
4
自主探究式 游戏活动式 集体活动式
⒊梳理了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主题内容框架表
经过梳理,我们从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名人轶事、民间游戏、乡土特产、本土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乡土资源分类表。围绕表中的资源,师幼共同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孩子们在参观完老街后,对双凤老街的九座古桥的历史变迁有了深入的了解,萌发了设计、建构各种各样桥的愿望,进而生成了建构活动《双凤的桥》。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设计,探索桥梁稳固的秘密。 附:乡土资源园本化主题内容框架表 自然资源
田野、湖泊、桥梁、鱼塘、水葫芦、荷花、芦苇、竹园、狗尾巴草、各种野菜与野花、蒲公英、葫芦、刺毛球、慈姑、荸荠、稻杆、麦秆各种农作物、水产类等 名胜古迹
双凤寺、老街、凤冈、名宅古屋、牌坊牌楼、古井、双凤的由来、古桥、屋檐等 民俗风情
风俗习惯、庙会、春节、闹元宵、端午节、中秋节等双凤方言、双凤民歌、双凤童谣、吆喝声、农作物谜语、农具、节气等、俗语、馄饨、汤圆、团子、八宝饭、酒酿、米酒、粽子、糕等 民间艺术
舞龙舞狮、滚灯、龙狮制作、竹篮筐制作、纺纱、织网、织布、扎扫帚、编篓子、编篮子、编簸箕、扎滚灯、扎风筝等 名人轶事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汪世瑜、民间艺人仇国良等 民间游戏
甩大炮、挑花棒、占四角、舞龙狮、跳竹竿、翻花绳、过家家、捉小狗、滚铁环、牵牵马、炒蚕豆、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拔河、荡秋千、打陀螺、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熊和木头人、拉大锯、炒黄豆、老狼老狼几点钟、切西瓜、贴大饼、丢手绢、写“王”字、斗鸡等 乡土特产
双凤美食、爊鸡、麻雀蛋、米花糖等 本土经济
新农村建设、工厂生产、家乡变化等 ⒋探索了乡土文化资源实施的主要形式
乡土文化资源实施的主要形式以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特色活动、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等形式进行组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特色活动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⑴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活动以主题网络的形式展开,主题网络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活动线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资源状况等预设出相应的基本活动和活动的展开方式,并在过程中通过观察、反思不断调整活动进程。
我们依据小中大不同年龄层次幼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筛选乡土文化中对幼儿发展有益的内容,分别设计生成《我与双凤美食节》、《大家一起舞龙狮》、《双凤,我可爱的家乡》等系列主题活动。基于儿童立场,我们开展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让幼儿从了解身边的资源开始,逐步推进乡土文化。在《我与双凤美食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参观、品尝、制作、买卖等各类活动,他们对家乡的美食特产如数家珍,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交往能力,更是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大家一起舞龙狮》主题活动中,参观双凤龙狮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双凤龙狮特色的魅力;音乐游戏《欢乐舞狮》孩子们在敲敲舞舞中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体验到了舞狮音乐的欢快;《炫彩报纸龙》孩子们与家长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炫彩报纸龙,进一步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在《双凤,我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参观完老街后,对双凤老街的九座古桥的历史变迁有了深入的了解,萌发了设计、建构各种各样桥的愿望,更是有孩子以绘画的方式来描绘美丽的双凤。
?
5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