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追问成为了生成教学、深度阅读课堂策略的一把利器。在教师已有提问、学生已有疑问的前提下,课堂追问着眼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具体的集中追问方式与诸位分享一二,望抛砖引玉,和大家在语文课堂中“问”出一片新天地。
一、拨乱式追问,走出谬误的泥潭
建构主义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追问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成新的认知。的确,限于有限的生活经历,不够成熟的思维方式,初中生错误解读文本的情况在所难免。为此,教师要拨云见日,在学生的错误节点中连续追问,引导他们走出错误的泥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譬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情感展开了小组讨论。其中,一名学生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从文中的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以看出,作者夜游承天寺时的心情是非常达观、快乐的,并援引了笔者写作指导时经常提到的“景为情生”这一观点加以佐证。显然,学生们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为了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苏轼复杂而微妙的心境,我在课堂上连续追问了两个问题:
1.这句描写月亮的句子的确很美,但老师并没有发现有体现快乐、激奋这一色彩的词汇啊,你发现了吗?
第 1 页
2.写景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句经典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中“闲人”这个称谓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也有学生想到了“空明”这个词,但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理解“闲人”这个词语的时候,笔者还建议学生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苏轼的生平履历,他们很快便全面把握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课堂的尾声,一名学生发出了“苏轼终究比不上毛泽东主席的胸怀啊,甚至不及同时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感慨。我给予这名学生以钦佩的目光,也为自己有效的拨乱式追问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比较式追问,绽放璀璨的思维光芒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大“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参观点为中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展开课堂教学,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波澜不惊,在初中生的心湖激不起半点涟漪,无益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此,笔者结合布鲁纳的“过程式教学”课改理念,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比较式追问,助学生放飞思维,将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对“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一中心句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有的说它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也有的说是欧阳修仕途失意后以
第 2 页
这种方式寄情山水、排遣愁绪。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笔者又以下面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式追问:
1.与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相比,你更崇尚哪位文学家的人生境界? 2.联系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觉得哪篇文章更接近于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暂且不论学生“相比于范仲淹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政治理想来讲,欧阳修、刘禹锡的人生境界要消极、狭隘许多”的观点是否正确,仅在不断地比较中,他们已然深刻理解了这几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主题内涵,悄然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三、延伸式追问,拓展广阔的天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丰富的文本施与初中生精神领域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同步升华。显然,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仅凭薄薄的六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以延伸式追问,激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动力,给他们拓展一片广阔的天地。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编排有《黔之驴》这篇文章,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深入探讨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趁势,笔者向学生追问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这篇课文就是成语“黔驴技穷”的源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浸润了许多关于动物的成语,如沉鱼落雁、管中窥豹、害群之马、狼狈为奸等,产生了不少关于动物的著作,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有当代作家郭雪波的《大漠狼孩》等,谁能讲讲其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