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发展形式,试结合“生态自然观”阐述“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陈光,辜堪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概括总结古代自然哲学成果特别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与演化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还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思想,形成了人、社会、自然界相统一的大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
“系统”是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范畴。系统论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72年发表的《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马克思、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唯
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以来,当代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导致人类社会新的产业革命,引起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变化,也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等,这迫使人们去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同时它也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自然界的根本属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又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运动者的。现代自然科学进一步表明,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自然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并呈现出复杂的层次结构。 工厂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目 录 前 言·· 3
第一章 总 则·· 3 第二章 员工守则·· 3 第三章 员工薪酬制度·· 6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 第五章 人事制度·· 7 第一节 员工的招聘·· 7
第二节 员工的录用·· 8 第三节 员工证件办理·· 8 第四节 员工培训·· 9 第五节 人员调动·· 9 第六节 考勤打卡规则·· 9 第七节 请假规则·· 11 第八节 员工投诉规则·· 11 第九节 奖励种类·· 12 第十节 惩罚种类·· 12 第十一节 辞工制度·· 12 第十二节 解除劳动关系条款·· 13 第十三节 奖惩处理程序·· 14 第十四节 厂服管理规定·· 14 第十五节 员工福利待遇·· 15 第十六节 优秀员工评比·· 16 第十七节 保险制度·· 17 第六章 车间管理制度·· 18 第七章 质量管理政策·· 18 第一节 质量方针及目标:·· 18 第二节 产品质量标准:·· 19 第三节 品管组织人员编排:·· 19 第八章 设备工具管理制度·· 20
第九章 装配车间制度·· 21 第一节 工作程序·· 21 第二节 定置管理实施要求·· 22 第三节 基本要求··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