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2020.12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脱口秀为什么火了
夏莹
随着近期脱口秀综艺的崛起,中国喜剧似乎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时长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而一度兴起的相声,则因囿于一些程式化表演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只有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恰逢其时。 为何源自西方的脱口秀,时至今日在中国突然备受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逐渐习惯于短视频消费的年轻一代文化受众,正逐渐成长为今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占据了热搜榜的显要位置。而中国式脱口秀在线上的运作方式总是以十分钟、千余字为基础单位,以笑点堆积为主旨,这在本质上不过是搞笑短视频的一种变种,与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完全相符。
其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脱口秀,都能以更为快速而便捷的方式触及当下年轻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凸显了他们生活中的某些笑点,不如说是触碰到当代年轻人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奋斗的艰辛、没钱的困扰、情感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切身性所带来的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的形成会再度推动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的繁荣。
从深层说,脱口秀背后还有“梗”文化在起作用。“梗”文化已是今天中国喜剧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逗笑人的方式并非源于内容本身,而是源于同一内容被多次形式化重复。正如在脱口秀表演技巧上特别强调的call back(扣题)方式,看似是一种内容创造上的自我复制,但却在复制中营造了一种特定氛围,并在这种包含着差异的重复中,将原本略带悖谬与荒诞的情景做了极致化的演绎。
例如被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以call back方式再次提及的综艺“梗”——“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属于这一类。这一歌词原本不过是陶喆老歌中的一句说唱,后被《青春有你2》演绎,在被网络无数个版本重新翻拍、配图和再创造之后,却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call back的“梗”。用“梗”所构筑的笑点虽然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被领会,但对于身处这一特定语境中的观众而言,却成了一条无须铺垫直接引爆全场的便捷途径。
于是,今天被综艺化的脱口秀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庞大的造“梗”运动的有效推手。这种创造不仅意味着它自身直接造“梗”,更包含着对已流行的“梗”文化的再度创造。因此,它呈现出诸多网络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内容可以短小而空洞,但却存在着固定形式的差异性重复。这种重复构筑特定人设、特定笑点,并最终在一代人的语言习惯当中沉淀。 在此,我们一直强调目前脱口秀表演的中国特征,是因为我们很难将《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等当作是对西方传统脱口秀的一种继承。毕竟这个诞生于英国,并伴随着广播兴起而产生的谈话类型,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生长土壤,而且至今保留着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文化胎记:一种源发于时事政治的评论和访谈,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事件的实时关注。换言之,脱口秀的属性与其说是喜剧性的,不如说是新闻性的;与其说是以已经完成了的稿子为底稿,
1
以堆积笑点为己任,不如说是以生成性的思想交锋为主旨。 中国式脱口秀一开始就以综艺化形式被人们所熟知。“笑点优先”的创作手法,实际上消解了脱口秀原初的时评特质。尽管在今天脱口秀舞台上较为受人欢迎的演员仍然是一群有态度、立场和特定价值观的演员,但更被强化的是段子手特质。他们的创造与其说是围绕某种特定生活话题所展开的反讽,不如说是一场不自然的造“梗”运动。
正是依赖于这种造“梗”运动,中国式脱口秀将自身转变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然而这个意外收获,却也带着隐忧:如果脱口秀仅仅成为一个造“梗”运动,那么它如何能与传统的单口相声区分开来,它又如何能避免自己因为形式单调、笑点雷同而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脱口秀的未来,还有没有引入公共讨论的可能,是强调时评化色彩还是继续强调综艺化走向?这些问题,其实正应该是在脱口秀最受关注时探讨的。
(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相声艺术已经囿于程式化表演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 B.中国式脱口秀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其触碰到他们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 C.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是其笑点在于内容本身和多次形式化重复。 D.某些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已经不注重对某种特定生活话题的反讽,而只在乎段子手特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分析中国脱口秀的兴起,将它放在包括电影、相声在内的更大的艺术范畴中来考察。
B.文章着重分析脱口秀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条分缕析,由浅入深,加深了读者的认知。 C.文章引用陶喆歌词的例子意在证明脱口秀借助内容上的复制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D.作者在分析时具有较强的思辨意识,不仅关注中国式脱口秀的优点,还关心其长远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每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消亡都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决定艺术形式命运的重要因素。
B.中国式脱口秀更加接近于演员们的语言狂欢,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独特的“梗”文化,因此,完全创新性是其明显特点。
C.外国文化在异域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独立性和本土化的矛盾,如何保持精髓而又能因地制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D.中国式脱口秀方兴未艾,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结局,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所有从业者为之深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2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站着。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3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林德顺的姓
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5.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4分) 6. 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4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