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德育过程的相关理论,此材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B.德育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说服、灌输和要求
C.德育过程是统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104.“某某幼儿园”是一所乡镇私立幼儿园,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压力,该幼儿园打出了“校车接送学生”的口号,吸引了不少没时间接送孩子的家长,该幼儿园的生源因此得到了拓展。但该幼儿园的校车大多是低价购买的报废公共汽车,座位、车窗、玻璃等只进行了简单洗刷,车厢外层仅喷上了“某某幼儿园专用校车”的字样。2017年某日下午,校车在送学生回家的途中油箱突然爆炸,引起车辆起火,造成5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受伤。经查:该校车起初只是漏油,司机李某检修时违规操作才导致了油箱爆炸。李某本人仅开过半年多的出租车,无修车经验,后因酒后驾车被出租车公司辞退。
分析上述材料,造成学生死亡的法律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
A.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B.幼儿园和司机李某共同承担
C.司机李某D.幼儿园
105.为了更好地教学,提高自身的素养,某中学青年教师李某攻读了研究生,也开始了她的因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学习活动。坚持三载,她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从此,她以“学习、学习、再学习”为励志语,并将其付诸行动。多年来,她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从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来看,材料中的李老师主要做到了()
A.严谨治学、爱岗敬业B.以身作则、爱国守法
C. 以身作则、热爱学生D.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D【解析】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适当的竞赛、获得优秀成绩、评定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
3.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故D项说法错误。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故C项说法正确。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故A、B两项说法错误。
4.D【解析】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根据题干所述,这位老师可能更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D【解析】归类策略,也即组块。组块的方法有很多,有相似归类、对比归类、从属归类、递进归类等。归类,也叫群集,是把材料分成小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到适当的类别里。归类策略的应用能使人理清头绪,各知识点与概念之间不致混淆,方便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提取。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按地区划分为七大区域来记就属于归类策略。
6.B【解析】个体的心理发展并不是按照相同的速度发展,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因此题干所述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7.D【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8.C【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9.D【解析】在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儿童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
10.B【解析】给予奖励时,应注意:(1)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一般来讲,应奖励诸如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一些具体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2)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3)应强调内部奖励。
11.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12.D【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3.A【解析】皮亚杰以“三山实验”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三山实验”表明,5、6岁的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即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14.B【解析】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的后
果。故B项说法错误。
15.A【解析】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6.B【解析】“杀鸡儆猴”是指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因此,“杀鸡儆猴”的典故适合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
17.C【解析】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同时,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例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18.D【解析】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9.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0.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不乏其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21.C【解析】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通过向学生描述“毛驴拉碾子”的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圆形”这一抽象概念的直观手段属于言语直观。
22.D【解析】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3.A【解析】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的方法。
24.D【解析】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方式。
25.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故题干所述为下位学习的典型事例。
26.A【解析】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因此,题干中的观点体现了一般迁移。
27.B【解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包括:(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2)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但它也受到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材料的性质、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28.A【解析】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29.B【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故题干所述体现了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
30.A【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把错题重做10遍就是给学生呈现一个厌恶刺激,让学生以后不再出现此类错误,故此做法属于惩罚。 31.D【解析】近景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动机,来源于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兴趣,其作用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远景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的动机,其作用较为稳定而持久。例如,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为了将来出国留学而学习英语等。同时,远景性动机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故答案选D项。
32.A【解析】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是抑郁质的典型代表人物。
33.C【解析】抑郁症的表现主要有:(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4.B【解析】言语智力是指说话、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作家和演说家这些人群的言语智力较高。
35.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能力或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儿童观察事物时往往只能注意表面的、显著的特征,倾向于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6.B【解析】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A项属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C项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D项属于机械的接受学习。
37.A【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是: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
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来。这强调的是人们看到甜美的桃子和李子而受到教育,即以桃子和李子作为榜样,故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38.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9.D【解析】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40.C【解析】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1.B【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
42.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题干所述体现了品德评价法的内涵。
43.B【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在德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4.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
45.D【解析】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6.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7.C【解析】德育内容中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48.C【解析】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这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内涵。
49.B【解析】略。
50.A【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