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
?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 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
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
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