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
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
古代君子标准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
并且不懈怠,称得上是君子。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一、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通“矣”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聪明、明智 .二、一词多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动词,顺从.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动词,从事.
?
?(秦穆公)公从
之 动词,听从.
1.从?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名词,通“纵”.
动词,跟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客从外来,与坐谈 介词,自.
敝之而无憾 动词,破,坏??.
衣冠 形容词,旧的2.敝?侯生摄敝 .
?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因人之力而敝.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形容词,安定.
3.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动词,养,养生.
设桌椅 动词,安置,安放?见王夫人来了,方安.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
??4.就?
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就职.??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副词,趋近,趋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动词,立志,有志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名词,记忆.5.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寻向所志,遂迷 名词,所做的标志.
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靠近.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成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舒适,安逸.风雨不动安如山 形容词,安稳.
愿无伐善,无施劳 动词,夸耀、炫耀.??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动词,砍伐.
6.伐?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动词,讨伐,攻打.??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功劳.
??
之 动词,使……返回,回去 7.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带回.??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动词,归附,归属.
8
就有道而正焉 助词,表陈述语气.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词,相当于“之”.
.
焉
天下归仁焉 动词,称许、赞许.
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女子出嫁.
??且焉置土石 兼词,于何,在哪里.
则牛羊何择焉 助词,表疑问语气 .?于是焉
河伯欣然自喜 助词,用于句中表语气舒缓、停顿.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此、于之”,意思是“在这里、在那里”.
三、词类活用
1.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怀念
3.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作动词,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不义而富且贵 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富贵 ..
6.戒之在得 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7.请事斯语矣 名词作动词,施行 .四、古今异义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五、文言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六、名句默写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 “学而”篇 “为政”篇 “公冶长”篇 “雍也”篇 “述而”篇 “颜渊”篇 “季氏”篇 主要内容 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 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 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 解释什么是“仁” 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