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集体是实现尊重和要求一致性的根本途径。通过教育形成集体,再依靠集体的力量教育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必须提出要求;而提出要求应该分阶段,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我们可以根据集体发展的状况,不断给学生提出要求,但切莫操之过急。例如学生不交作业在中职学校里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一个学生交或不交作业可以说是他学或不学这门学科的重要信号。为纠正多数学生在初中期间就养成的不交作业的习惯,我在高一就与学生达成一条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无论你当天的作业会做或不会做第二天都要交。为了顺利执行这条规则,在开始阶段,允许底子较差的学生抄指定辅导他的成绩较好学生的作业,但要求一定要“抄”懂;而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规定其不能抄别人的作业,不会做的题目抄在作业本上,我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面对面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一定要交作业的习惯,那些经常“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自尊心也被渐渐地唤醒,上课认真听讲了,“抄”作业的现象也就慢慢减少了,最主要的是使全体学生增强了学好课程知识的信心。
三、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有自控力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某些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这是客观现实,有些教师动辄训斥、挖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信心,并与教师处于对立的位置。因此,教师一定要冷静,要有教育家的风格。对学生的过错既应严格要求,又要学会谅解和宽容,抑制内心的激动情绪,切不可大动肝火,出语伤人。也就是说:尊重学生并不拒绝批评,但要“慎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自卑心较强且又极敏感、脆弱的职校学生,一不小心批评不当,就会雪上加霜。所以,对学生不良的言行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慎言”。我的心得是:一要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批评;二是要注意区分场合,区别对待;三是批评时对事不对人。
四、创造多种尊重学生的具体方法
创造多种尊重学生的具体方法关键在转变教育理念,因为具体方法是从属理念的。例如让学生写自己的优点、为改正错误的学生鼓掌、为待进生设奖、借机“夸张”表扬、用点滴胜利的消息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为学生的未来前程“说大话”等;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求唱支歌表示歉意、去做一件好事给予补偿、要求写一份说明书等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教师应有“医者”的心态。因为作为医生不会因为病人的病症轻或重而去埋怨或厌恶病人,医生惟一要做的事是去细致地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要求病人作各类检查,然后潜心地研究病症,对症下药,最终治愈病人。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行为习惯问题较多,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你不能怨天尤人,你可以把他们看成是“病人”,但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这就像每个病人都希冀自己能够健康一样。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严慈相济,一定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蒋黎明(作者系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以责任为伞
“请你告诉我,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总有这样的一首歌在很无助的时候走进你的心田,其实哪里的天空都会下雨,你所渴盼的只是一把伞,撑住你守望的视线,让你静静地欣赏雨景,又不至你浑身湿透,厌世尤人。
这样的一把伞,你能拥有吗?尤其对于教师这样的一个饱受煎熬的职业来说,能护住自己的伞在何方撑起?
多少年了,在教师这一职业故事中,有多少感人的伞在为学生撑起?汶川大地震,更是对人性的最大检验。在生与死的边缘,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了4个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生命;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用双臂护住两名学生而牺牲;还有瞿万容、杜正香、何代英、向倩、袁文婷??无数个教师,为了保卫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当地壳中积蓄千年的力量突然迸发,山崩地裂,房屋倾塌,当时老师所处的讲台位置离生的门槛最近,他们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我们的老师却表现出了一种职业本能救护那些在惊恐中不知所措的孩子们。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在危难时刻做出那样的抉择?是职业精神,是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赋予的一种精神和力量,使他们在生死瞬间选择了学生。教师是付出,有时甚至付出的是生命。碾碎的粉笔,书写完教师最后的使命;压断的教鞭,指向了学生逃生的方向。许多教师,以生命的代价实践着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可是,我们也不无悲哀地看到,范跑跑以拙笨的跑姿挑战着教师固守的道德,杨不管用无奈的离开落寞着教师的悲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予修订,“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写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切都在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加上了新的定义。可是又有谁来保障教师的安全,谁为教师的生命和安全买单?
是的,教师是伞,是用爱与宽容为学生撑开的伞。在下雨的天空,几乎大多数深谙爱的真谛的教师都会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的身躯定格成一把也许不能顶天但一定立地的大伞。爱,是一种天性,正如所有的母亲都会甘心为孩子付出一切,教师的职业本能也会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把自己与母亲的角色共同渗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利,教师愿意成为给学生遮风挡雨的伞。
只是,爱本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真诚与朴素。当牺牲成为一种感动的美德时,生命的付出是否就意味着责任与义务,是否就是教师人格的必须元素?应试教育的阴影无疑还在吞噬着教师的幸福与快乐。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义务,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实就已把自己捆绑在一座无法依靠的道德冰山上。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许多堪称楷模的教师或为学校呕心沥血忘我投入,或为工作父母妻儿多年分离,或为学生挑灯夜战积劳成疾。有时,常会天真而又迷惑地思想,“为什么敬业就意味着要牺牲健康牺牲家庭乃至牺牲生命?为什么爱学生就意味着要抛弃自己的生活、抛弃自己的兴趣、抛弃自己的价值全天候地守候在学生周围?为什么高尚就意味着要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为学生垫付学费、为学生家庭排忧解难???”这一网友的呼吁真的就是很多教师的无奈的眼泪。我们的伞在何方,我们的天空也下雨啊。
教师是人,不是神。又要教学质量,又要学生高兴,教学质量糟了,家长社会又不满意了。总之,满身是嘴也辩不过道德压力,这也许就是今天教师的尴尬。似乎在世人的眼里,教师的一切合理要求都变得“有碍师德”和“不合理”;教师,就必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应该有业余时间,补课就应该是义务不收费的??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身心疲惫、愤怒失望、紧张焦虑、忧郁悲伤、辛劳疲惫长期积压,吞噬身心健康。可这一切,很少有人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师德所然,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快快跑。教师,你的马力能否支撑你走完漫漫教学之路?我无言以对,只能继续用心擦拭着“师德”二字。
师德,是一种光芒,不应该是一顶帽子。戴在头顶,时间长了,舆论多了,扭曲了,也就成了紧箍咒。把爱这一最淳朴的因子功利化、法律化,爱也成了一种负担。师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是童话故事里美丽的天使,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爱的载体。可是,把师德无限放大化,忽视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忽视了教师的艰难处境,忽视了社会的矛盾状况,那么,师德就会走向畸形和扭曲。春蚕,蜡烛,人们在赞誉教师的同时是否想过,没有了自保能力,春蚕的微薄之丝又能温暖谁?没有了其他大伞的呵护,蜡烛这一微弱的光又能照亮谁?
看看刚刚发生的惨案吧。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郝旭东23岁的年轻生命在学生的刀下凄然逝去,只因为这学生恨所有老师;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掐死,只因为这学生害怕老师家访?? 面对如此年轻生命的逝去,我们活着的人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我依稀听见天堂里老师的歌唱。声声吟唱,是要让更多的人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让更多的人反思现有的教育体制,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能有分辨是非之心,惩恶扬善之愿,与人为善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原则。
我相信,“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即使不写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灾难前面,依然有教师呵护着他所爱的学生,以伞的形象实践着职业的道德。十多年前新疆克拉玛依“12.8大火”我们不能忘记,许多普通教师在大火中涅磐了。据很多生还者事后回忆说,当大火刚刚燃起时,有人大声在喊:让领导同志们先走!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天参加活动并就坐前排的克市领导几十人都成功逃生,没有一人死亡,死的都是孩子、老师以及外地来克市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保护他们是所有成人的责任与义务,可为什么只有教师必须学会快速牺牲?上帝自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每一个人。教师也是弱者,其自救和他救的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强,而且在教师受到学生殴打已经不成新闻的背景下,让老、弱、病、孕、残都存在的群体去保护他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安全由教师来保护,教师的安全由谁来保护呢? 在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教师的生命能承受得住保护学生安全的使命吗?
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我们依然也要伞的支撑。脆弱的伞骨,已经透支般地支撑,我们的天空,谁来遮雨?
“当教育失去它的尊严/当教育被它的人民拷问,甚至咒骂/当教育失去了灵魂的洗礼,而走向平庸的生存竞争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有时,我真不想承认,我就是干这个的。”一位教师在他的博客上如此写道,我读了,我想流泪,尤其最后一行文字。
可是因为爱,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责任,我们必须前行。穆尼尔·纳素说:“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那么,让我们以责任为伞吧,我们愿意在下雨的天空里站成伞的形象。这就是教师!
肖培东(作者系永嘉县第十一中学校长、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用爱浇灌的事业
一直以来,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比喻: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春雨”,是“人梯”,是“灯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用什么比喻,都看到了教师的特殊性。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事业,用爱浇灌的事业。从事这份事业,就必须要“爱国、爱岗、爱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爱国。这是一种精神和境界,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讲话时谈到:“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因此,教师必须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肩负的重任和所从事的事业的崇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教师更是如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温州市教师誓词第一句就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它是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一条“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都说明,作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有爱国的精神和境界。
爱岗。这是一种情怀和态度,也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和重要载体。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岗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爱国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表达。对于教师而言,爱国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站好三尺讲台。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才会获得工作的干劲和动力;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就主观因素来说往往取决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事业心责任感的强弱就是对待工作的根本态度问题。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因此,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在困难的时候找到力量,在浮躁的时候得以坚定,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干好每一项工作。温州市教师誓词中指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就是指教师应具有的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敬业是师德的核心;敬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二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同样体现教师是用爱浇灌的事业。爱国就要爱岗。“报国”,就是要切实做好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图伟业。
爱生。这是一份责任和期望,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向。爱生也是教师爱岗的具体要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一个慈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不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相长。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我国教育家程今吾说过:“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有慈母严父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德,就是热爱学生。”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关爱学生就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
负责。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教师心中有爱,才会用爱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有爱的体会和爱的行动。正如一位学生在个人总结中写道:“??您所做的工作一如您的微笑,淡定而执著,轻柔而遍布每一个角落。我们面对的不是天罗地网的高压线,失败时也不是严肃而刻板的扑克脸。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我们可能还会犯错,但我们会尽自己的努力去改正,把您的教诲放在心里??”
在教师的岗位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也许共同的感受就是在伴随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中,同时体验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感悟教育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是用爱浇灌的事业。从事教师这份事业既要有拳拳爱国之心的抽象的爱,又要有无微不至的细小而具体的爱。要用爱谱写心灵的乐章,用爱谱写教育的诗篇。
张恩丰(作者系乐清中学教师,市首届师德楷模获得者)
“平”“易”“近”“人”做老师
近日,得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次修订,更符合时代性,更加能够体现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求。我欣喜不已,又有很多的感慨。登上讲台十多年了,一路看到了教育中的问题,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步履艰难,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终究都是在前进。
道德规范中说:“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更是对全体老师而言的。毕竟对于教育来说,学生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对老师的要求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二者的发展是不能够脱离的。就如一句话说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那么,在新的道德规范要求下,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班主任,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才是合格的呢?
关于这样的问题,可能一百个老师在道德规范的要求之下,会有一百种反应,我只是阐述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感觉,那一种在工作中和孩子一起的情感。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四个字:“平”“易”“近”“人”。
一、“平”——平等地待人
面对每届学生,我都要做一个调查:你们最希望老师体现的品质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都是惊人的相似——公平!作为一个老师,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才有机会走进学生。
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许多教育过程都会出现问题,这让老师和学生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彼此的心灵沟通有了很大的问题。很多老师,时常也解读不清楚,甚至找不到问题的源头。但是共同分析其内在根源时,却发现是因为老师一时的不公平而导致的。
平等待人,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相对平等。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一一平等,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原则下相对公平。对于每个孩子都有共同的关爱,特别是后进生有一种独特的爱。相对公平也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关爱,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的个性化的关爱。那样,才会有一种走进心灵,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情感在蔓延,那样才是平等基础上的教师教育生活。
二、“易”——角色的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