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 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 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8.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遵循的规律。
(1)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
(2)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4)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 (6)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第四章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精细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手的基本动作。 手的基本动作包括:非抓握动作与抓握动作两大类。非抓握动作包括悬浮、约束、推、 压、触、勾状抓握等;抓握动作又分为力性抓握与精细抓握,前者包括球形抓握、柱状抓握及拉,精细抓握包括指尖捏、指腹捏、侧捏及三指捏。
2.简述抓握动作发育规律。
由无意识抓握向随意抓握发育;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由不成熟的抓握模 式(全手掌抓握模式)向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发育;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放开较抓握更为精细,更具有目的性。
3.简述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握笔姿势发育包括: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发育,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发育,主要以拇指、 食指及中指握笔的手指握笔动作发育。
握笔动作发育特征:①握笔部位逐渐靠近笔尖;②离躯干中线越近部位的活动越来越 少,而躯干远端部位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第五章 婴幼儿言语语言发育 (二)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2.言语: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6.语音:语音是口头言语的物质载体,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内容的声音。
(三)简答题
6.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基本韵母发音较早,声母很少,主要是h音,有时有m音。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发音增加很多,发重复连续音节,开始有近似词的音,半岁时有的音开始有某种意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不同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一定的音开始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但还没有成为“词”。
正式学话、单词句阶段:1.0~1.5岁,开始有指向连续音节和近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以词代句”;但理解并不限于单词。
掌握初步的语言、简单句阶段:1.5~2.0岁,由单词句进入多词的简单句,各类句子数量比例:单词句占37.7%,简单句占55%,复合句占7.3%。
复合句发展,掌握基本语言阶段:2~3岁,单词句明显下降,而复合句上升到30.5%,句子长度也明显增加,言语内容也更加丰富。
第六章 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 (二)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称之同化。 2.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判断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
3.陌生环境法:陌生环境法的产生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简答题
3.阐述皮杰亚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深刻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认知发育阶段理论包括: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运动认识对象;②前运算阶段(3~7岁),思维的片面性和自我为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第七章 婴幼儿期情绪及其社会功能发育 (二)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其产生都是与个体的动机是否实现、需要是否满足有关。
2.情感:情感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三)简答题
2.简述婴儿的情绪反应的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婴儿初生情绪反应的产生、出现或消失、转移, 都与其生理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随生理需要的出现而出现,并随其减弱、消失而消失、 停止。婴儿身体内部或外部引起不舒适的刺激,如饥渴或尿布潮湿等刺激,会引起哭闹等不 愉快情绪,只有当直接引起这些消极情绪的刺激消除,这些情绪反应才能停止,代之以新的 情绪。如给孩子喂饱或换上干爽尿布后,婴儿就会立即停止哭声,变得愉快、安静。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的产物, 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无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孟昭兰指出:“人类最基本情绪具有先天性”。新生儿以哭声反映身体痛苦,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这些都是非编码的,不学就会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因此,人们常把婴儿初生时的情绪称作“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 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 特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了许多新的需要,继而也就出现了多种 新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中、晚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 等;此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并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 长,可不断引起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步提 高。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的儿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而完全表露于外,喜、怒、哀、乐都清楚地在脸上反映出来。到幼儿晚期,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外部表现。幼儿还可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 助,但同时,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在情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起作用。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 要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 会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一定的趋势:从在很大程度上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转为多和社会 性的需要相联系;从容易不随意的外露转向能有意识地控制;从容易变动转向逐渐稳定。
8.列举几种婴幼儿的基本情绪。
哭、笑、恐惧、兴趣、愤怒、骄傲和羞愧。 10.简述婴儿笑的3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0~5周),自发性的笑:婴儿初生下来就可以开始有笑的反应。婴儿出生 2~12小时中,面部即有像微笑的运动。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 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2)第二阶段(5.0周~3.5个月),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时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无论是抚养者,还是陌生人,或无论是生气的面孔还是笑的面孔,婴儿均会报以微笑。
(3)第三阶段(3.5个月之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 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性的微笑。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的笑,对陌生人则带有警惕性注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12.简述鲍比尔关于依恋形成和发展的3个阶段模式。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婴儿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新生儿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使成人与婴儿的关系更亲近。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有选择,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2)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婴儿能对熟人和陌生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这时的婴儿一般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同时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这表明依恋尚在形成中。
(3)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24个月):婴儿对于熟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并出现“分离焦虑”一离开养护者时感到不安和“陌生焦虑”一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
地”,从此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由于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此时的婴幼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 迟不给予注意,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通过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婴儿认识到母亲是最值得信赖的,母亲在与不在都是安全 的。长大后,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安全感,指导儿童建立各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13.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区分自己和客体,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到1.5岁,小儿开始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这种客体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自己面部特征的认知上。
14.陌生环境法
陌生环境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提出,它的产生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八章 学龄前期与学龄期 (二)名词解释
1.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指3周岁后(第4年)到人小学前(6~7岁)的时期。
2.学龄期:学龄期学龄期,又称儿童期,指从入学起(约满6~7周岁)到12周岁进入青春期前的时期,也是小学阶段的时期。
(三)简答题
课本P154的表格 第九章 青春期 (二)名词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 由儿童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女童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童早2年左右。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愈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2.骨骼年龄(骨龄):骨骼年龄(骨龄) 通过骨X线摄片,观察身体某一部位骨钙化的程度与标准骨龄比较,即可确定该儿童的骨龄。一般以手腕部最为理想。
3.矮身材:矮身材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身高平均值减2个标准差或正常值第3百分位者。
4.性早熟:性早熟指女孩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呈现性发育征象。 (三)简答题
1.青春期的认知发育的特点 ①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② 逻辑推理能力加强
③ 思维中残留自我中心特征 第十章 成人期 (二)名词解释
1.青年期:1.青年期青年期年龄大致是18~25岁左右,标志着生理功能发育已处于完全成熟的阶段。
7.成年期:成年期成年期是从25~60岁人生跨度最长的时期,成年期又可分为成年早期(25~35岁)、成年中期(35~50岁)及成年后期(50~60岁)。
(三)简答题
1.简述青年期生理发育特点。
青年期生理发育特点主要表现:①面部皮肤滋润,头发乌黑浓密,牙齿洁净整齐,体魄健壮,骨骼坚强且柔韧,肌肉丰满且有弹性,脂肪所占体重比例适中;②内部各种功能良好,
心脏血液输出量和肺活量均达到最大值,血压正常,有时略有偏高;这时期个体消化功能也很强,因此,食欲较好;③自身的抵抗力强,而且能自觉地使用各种方法增进体质,预防疾病,所以这时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即使患上某些疾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康复;④体力和精力均处于“鼎盛”期,能承担较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运动员获得冠军,固然以运动技能技巧为主,但与其体力发展和生理特点也有直接关系;⑤男性和女性都有良好的生殖能力。
★8.简述青年期心理发育特征。 (1)认知的发育。
青年人的认知发育核心是思维的发育。具体表现为逻辑性强,产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 性和创造性,对事物有独特见解,喜欢怀疑与争论。
(2)自我意识的确立:①理想与信念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心理诞生;③同一感形成。 (3)情绪敏感而不稳定。 (4)人格逐渐形成。 (5)性心理不断成熟。 (6)职业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