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
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预设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
1 / 5
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赏读。
①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 ②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板书。
《十五夜望月》王建
写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 意境清美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冷花湿 抒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普天望月 思深情长 第二课时
一、下面我们看第三首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 1.文题理解。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追求美好的团圆…… 2.背景理解
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
2 / 5
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诗意结合在一起。 3.走进教材。 (1)认识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谈话引题。
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团圆节。诗人从月亮是圆的,想到自己的思念也是圆的,引出联想,表情达意。 (4)朗读全诗。
①先集体朗读。(老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整体感知。
(1)先默读,了解全诗大致内容。 (2)第一节。
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比成是圆的,很形象。
联想到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引导学生思考有何言外之意? 明月朗照,你能联想到什么? (3)第二节。
我的思念是圆的,想到西瓜、苹果也是圆,由此也联想到什么? 为什么诗人说:“谁能把月饼咽下?”
大家可以小声讨论,可以发言,也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5.理性分析。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第一节。
①1、2、3句说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圆,都那么令人满意呢?
明确:中秋月圆常常是人事不圆。
②由4、5句诗,联想到哪些诗(词)句呢?
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6、7句启发人们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确: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应该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境了。
(2)第二节。
①第2句,诗人说“西瓜、苹果都是圆的”有何用意?
明确: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又是很甜的,这象征着亲人的团聚和欢乐。 ②第3、4句,有何作用?
明确: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有团聚的欢乐就会有骨肉分离的痛苦。这两句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第5、6、7句,想到分离的亲人,看着中秋的圆月,你能对圆圆的月饼张口吗?你能吃出
3 / 5
月饼的香甜吗?
明确:至此,诗意拓展,诗人希望人和月一样,由不圆而圆,洋溢着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二、文本赏析
1.请同学试着对《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写赏析性文字。
2.教师印发《我的思念是圆的》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对照,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我的思念是圆的》赏析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语言上,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
在写法上,诗人的睿智的光茫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的言外之意是其它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三、阅读提升
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的时代,都表达了相思之情,试作比较。 相同点:中秋咏月,抒思念亲人、盼望团聚之情。 不同点:时代不同——唐代;宋代;现代。 形式不同——七言绝句;词;近体诗。
内容不同——思念家人、离情别绪、委婉动人、小家;怀念亲弟、自我解脱、旷达乐观、 小家;思念同胞、渴望统一、哀伤沉重、国家。
2.结合课外阅读,各小组任选一题,对三首诗,进行探究。交流评析。 (1)怎样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的妙处?
提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时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未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2)怎样解读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提示:这首词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之作。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朋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襟开阔,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川分别后已有6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4 / 5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川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3)怎样理解作者艾青将思念说成是“圆”的?
提示: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四、深入探究
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围绕“月亮文化”,选择一个角度,完成探究任务。现在就请同学们采取活泼多样的交流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感悟。 选题:
1.有关月亮的传说。 2.月亮与诗词。 3.月亮与流行歌曲。 4.月球奥秘。 5.月亮的美称。 五、板书设计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瓜果圆——家不圆——何时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