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
(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
(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
(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2、文学是什么?
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3、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
答:符号论认为,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它不同于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教育定义。
4、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答: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扣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末来。
5、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6、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1
7、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官,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都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2)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全有丑,还有崇高、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 (3)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4)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8、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反映在文学审美活动上。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于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9、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
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说来,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动人的竺意和个性色彩,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所谓体验是经验的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可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10、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答: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存在方式。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现出来。
11、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
2
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
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
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2)文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
(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组织和形成感性生活画面而体味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12、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
答: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绝不是零散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
第一,文学语言组织由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
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与个性特征等特性。
13、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答: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它体现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
14、怎样理解典型的特征性?
3
答: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特征的特点就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这是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它使人物成为独特的一个, 成为一个鲜活而富有力的生命。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这样人物性格才能从心灵、行动得到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这是性格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文学典型正是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显示出无穷的个性。
15、怎样理解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是指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虚境的原则即实者逼肖,虚者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
16、如何理解叙事的特质?
答:简单地说,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质就是通过语言的讲述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同时应当理解,叙事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讲故事和读故事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外世界的关心,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理解和解释;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事语言构造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
17、什么是叙述的频率?
答:频率是叙述时间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文本中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两种类型,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所谓事件的重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都会使故事的叙述节奏得到强化或产生变化,从而使故事的发展过程更吸引人。
18、什么是暗含标记?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暗含标记是叙述人并末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点,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的相互间的默契,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暗示。暗含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可以成为暗含标记。此外,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
19、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
4
答:首先可以将事件的作用划分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类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对第一类事件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个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有的事件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
20、如何分析叙述声音?
答: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一般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显现出来,使声音本身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成为艺术效果的一部分,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与显在叙述者相反,虽然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21、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
(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
(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22、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抒情的主要途径有二: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具有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
(2)情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情景交融,历来是中国抒情创作的一大理想,情感的表现总是要借助某种媒介(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这样,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才能构成文学活动。
23、抒情小品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一般说来,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第一,题材广泛;第二,主题多样。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一,文体丰富;第二,表现方式多样。
24、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答: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因此独创性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风格总是和独创性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的风格,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5、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