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抗虫机理
1)扰乱昆虫的生理系统 2)引诱昆虫天敌 3)调控昆虫习性 4)释放信息激素 详细答案
答:抗虫性是指植物具有影响昆虫危害程度的遗传特性。主要表现为:(1)避害性(或不选择性):即植物的敏感时期与害虫的危害期不重合,其中不选择性即植物通过改变自身形成不适合害虫取食和生存的条件;(2)耐害性:即对害虫的忍耐力,抵抗力;(3)抗生性:即植物体分泌次生物质,使不利于害虫取食或对其取食有不良影响。
几乎没有一种植物能够避免昆虫的取食危害,但也没有一种植物能被所有的昆虫取食危害。植食性昆虫有其特定的取食范围,植物对昆虫具有防御能力,植物在与昆虫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产生了抗虫性。 1抗虫性物质的主要类型
在自然界,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抵抗虫害的物质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攻击后,会做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大量次生物质,增强植物的抗虫性和增强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以防御害虫的攻击。 1.1有毒物质
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而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伤。目前已知的杀虫植物就有1 000余种,如白花菜科、十字花科、金莲花科植物都含有芥子油,对害虫组织能产生严重伤害;茄科植物所含的生物碱能使害虫中毒;还有很多豆科植物种子含有大量的L 一刀豆氨酸,萝摩科植物中所含的非极性甾类化合物,毛地黄属植物中所含的强心类化合物,千里光属和野百合属植物中所含的吡咯嗪烷等均可引起害虫中毒、麻痹或死亡。 1.2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类似物
有些植物可形成保幼激素或蜕皮激素类似物,能使害虫超龄;无法蜕皮枞能分泌保幼酮,可控制幼虫的成熟,使幼虫无法蜕皮羽化成蛾而死亡;凤尾蕨含有蜕皮激素衍生物,可促使一些害虫提早蜕皮。 2抗虫机理
植物产生的抗虫物质不同,其作用机理也不同。 2.1扰乱昆虫生理系统
一些植物含有的次生物质能够通过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昆虫的神经系统反应、抑制昆虫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降低昆虫血淋巴和肌肉海藻糖含量、干扰昆虫的行为等方式破坏昆虫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昆虫的变态、发育受阻,毒杀昆虫。 2.2引诱昆虫天敌
植食性昆虫危害植物后,植物会作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被诱导产生大量的次生性物质,其中就有HIVS,大多数HIVS能增强对害虫天敌的引诱作用。其作用远远超过植食性昆虫本身或其排泄物。因为昆虫自身发出的气味物质量少,在远距离范围内不易被检测到,而HIVS释放量大,与致害昆虫有直接关系,提供的信息明显突出于环境中其它信息,利于天敌搜寻猎物。其次,植物接受外部的侵害信号后,将它转变为内部信号,产生某种水溶性的内源激发物使整株都释放HIVS ,这就扩大了HIVS的空间影响范围或强度,使被害植株突出于周围环境,从而易被致害昆虫的天敌发现。再次,植物的HIVS 可能作为植物之间的通迅信号,以便使同种植物的其它个体产生阻止植食性昆虫产卵和取食的防御反应,同时也影响附近植物对天敌的行为调控。此外,植物挥发物还可与昆虫的信息素协同对昆虫行为起调控作用,即昆虫寄主植物气味往往能增强它对性、聚集、示踪、报警等昆虫信息素的反应。 2.3调控昆虫习性
植食性昆虫在寻找寄主阶段,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通过昆虫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有些植物所产生的抗虫性物质可以控制害虫选择宿主,进食或拒食,拒绝产卵等生活习性。昆虫取食对植物
造成的损伤,能诱导植物改变其次生性物质的组成。其最明显的变化是酚类等有毒化合物含量的增加,从而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 2.4释放信息激素
有些植物受到虫害时不仅自身产生抗性物质,还会产生信号分子系统素,进行长距离的细胞间传递,诱导植株其他部位形成蛋白酶抑制剂,阻碍昆虫进一步危害。并且还能释放信息素,经空气传播化学信息,使附近植株抗虫性物质水平提高。
六、简述影响大气污染对园艺植物伤害程度的因素。 污染物浓度
暴露次数
剂量 每次暴露连续时间
气候因素 遗传 土壤因素
水分因素 被暴露的植物 生物因素 (群体、个体、器官、 发育阶段
组织、细胞)
影响
急性 慢性 隐性
(植物的外观、产量、品质、生存)
(一)概念与污染物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废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2.污染物包括
(1)氧化物质,O3、NO2、Cl2; (2)还原物质,SO2,H2S,甲醛、CO; (3)酸性物质,HF、HCl、HCN、SO3、Si (4)碱性物质,NH3; (5)有机物质,乙烯等。 (二)症状与反应
1.急性伤害可在短时间内使植物组织坏死
叶呈灰绿色,逐渐转为暗绿色油渍或水渍斑,叶片变软,坏死组织脱水变干,并呈现象牙色到红色或暗褐色。
2.慢性伤害是长时间接触亚致死浓度的污染气体而受害
叶片失绿,变小畸形,加速衰老,症状据污染物不同而各异。受污染后光合降低,呼吸异常,干物累积减慢,酶活性改变。 伤害程度
可见性伤害是由于植物茎叶吸收较高浓度的污染物或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中而出现的可以看到的受害现象。可见性伤害又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1、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可见性伤害和不可见性伤害。可见性伤害是由于植物茎叶吸收较高浓度的污染物或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中而出现的可以看到的受害现象。可见性伤害又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急性伤害是在污染物浓度很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造成的危害,如叶片出现伤斑、脱落,甚至整株死亡;慢性伤害是指低浓度的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的危害,例如叶片褪绿、生长发育受影响;混合型伤害是介于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之间的受害症状,一般叶片出现黄白化症状,以后虽可恢复青绿,但会造成普遍减产。不可见伤害是由于植物吸收低浓度污染物而使生理、生化方面受到不良影响。虽然叶片表现不呈明显的受害症状,但会造成植物不同程度的减产,或影响产品的质量。 伤害程度分析
目前,主要采用观察植物外观伤害症状(通常观察植物叶片)来判断植物的受害程度。伤害因伤斑的部位、形状、颜色和受害叶龄等特征的不同而相互区别。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有害气体对一些植物的伤害加以分析: (1) SO2 当植物吸收SO2 后,叶脉间出现黄白色点状“烟斑”,轻者只在叶背气孔附近,重者从叶背到叶面均出现“烟斑”。随着时间推移,“烟斑”由点扩展成面。危害严重时,叶片萎缩,叶脉褪色变白,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植株受害的顺序:先期是叶片受害,然后是叶柄受害,后期为整个植株受害。
叶片受害与叶龄的关系:在一定浓度的SO2 范围内,叶片的受害与叶龄有关。其受害的先后顺序是成熟叶,然后是老叶,最后是幼叶。这是因为幼叶的抗性最强,成熟叶最敏感,老叶介于两者之间。
(2) FH 当植物吸进FH后,常在叶片尖端和边缘积累,到足够浓度时,使叶肉细胞产生质壁分离而死亡。故它引起的伤斑大多是在叶尖、叶缘,少脉间。其伤斑成环带分布,然后逐渐向内扩展,颜色呈暗红色。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
叶片受害与叶龄的关系: 先幼叶受害,再老叶受害。
(3) Cl2 Cl2 对叶肉细胞有很强的杀伤力,进入叶肉细胞后很快破坏叶绿素,产生点、块状褪色伤斑,叶片严重失绿,甚至全叶漂白脱落。其伤斑部位大多在脉间,伤斑与健康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4)NO2 它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叶脉间或叶缘处,成条状或斑状不一,幼叶在黄化现象产生之前就可能先脱落。但与其他原因所产生的黄化现象较难区分开。
(5)O3 它由气孔进入叶子,与叶肉细胞接触后首先破坏其细胞膜,因而造成细胞死亡。其伤斑大多数叶面,少脉间。黄化斑点及白色斑纹是最常见的病症,也可能出现叶面完全漂白者。其受害叶最先为中龄叶。 (6)NH3 当空气中的NH3 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叶片首先会受到伤害。其部位大多为叶脉间,伤斑点、块状,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另外,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的也快。 (7)光化学烟雾 它使叶片下表皮细胞及叶肉中海绵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并破坏其叶绿素,从而使叶片背面变成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叶片正面还会出现一道横贯全叶的坏死带,受害严重时会使整片叶变色,很少发生点块状伤斑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1.植物从酸雨中吸收亚硝酸盐和硫酸盐 2.加快植物中的营养流失 3.侵蚀叶片角质层
4.破坏气孔的保卫细胞,使气孔失灵 5.干扰生殖过程,影响花粉萌发 6.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7.使细胞中毒,或杀死细胞 8.改变叶片表面的化学性质 9.与其他环境胁迫相互作用 10.使根的溢泌发生变化 造成的相应后果 1.产生叶片施肥效益 2.导致营养缺乏
3.增加水分散失和营养流失
4.加强蒸腾作用,增加对干旱敏感性,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速率下降 5.减少果实和种子形成,降低种子生活力 6.降低代谢速率
7.产生可见伤害症状,抑制或延缓生长,降低生产力 8.改变叶片微生物区系,改变植物对病原体敏感性 9.增加大气污染物或极端环境条件对植物的危害
10.根系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论文中相关表述
1酸雨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首先,酸雨破坏植物叶表面的蜡质和角质层,损害了植物的表皮结构,干扰保护原细胞的正常功能,使酸性物质通过气孔或表皮扩散进人作物细胞使之中毒.
其次,酸雨使叶片气孔开闭度减小,气孔开闭度减小是植物自身的一种保护反应,可减轻或避免不良环境污染物对叶片的侵入,但同时也影响叶片与外界气体交换活动,给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带来影响. 第三,酸雨可影响细胞的的亚显微结构. 2酸雨对植物细胞膜功能的损伤
酸雨pH值大小能影响营养元素从叶组织中被淋失的速度和滤出的营养物质组成.酸雨胁迫后离子的大量外渗是细胞膜破坏的结果,电解质外渗率是细胞膜破坏程度的生理指标. 3酸雨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3.1酸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1.1酸雨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许多试验表明,酸雨中的H十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就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含量的减少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率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3.1.2对光合组织的影响
模拟酸雨使光合组织减少,必将削弱植物的同化功能,光合组织减少可能是模拟酸雨降低植物生长量的主要原因.
3.1.3模拟酸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在酸度低的酸雨作用下,光合下降先于叶绿素下降. 3.2模拟酸雨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在酸雨污染的环境中,植物处于胁迫状态,其呼吸作用提高比较普遍.呼吸作用增大使植物消耗增多,可能是酸雨抑制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3.3酸雨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绝大多数作物叶片的蒸腾强度在酸雨胁迫下都有下降. 七、详述植物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型。
花器官特征基因最早是在拟南芥和金鱼草中发现的。这些双子叶植物的花由同心圆的四轮结构组成,从外向内依次为:第 1 轮萼片,第 2 轮花瓣,第 3 轮雄蕊,第 4 轮心皮。在这两种植物中,花器官的同源异形突变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相邻两轮器官的发育同时受到影响。按照变异器官分布的空间顺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