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 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2006年,我国开始临床应用ESD,目前已逐渐普及。由于ESD技术难度较大,各地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由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牵头起草了我国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该意见结合国内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将伴随ESD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更多>> 示意图

疗效与风险评估

相关术语定义 整块切除:内镜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完整切除:整块切除标本在病理学水平达到水平、垂直切缘均为阴性。 治愈性切除:无或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例如胃部完整切除病变黏膜下浸润深度

疗效评估

ESD治疗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 和75.5%。

风险评估

ESD治疗风险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和疼痛。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术中出血较为常见。

以胃部为例,研究者发现,ESD术中出血以胃上1/3的病变较为常见;迟发性出血常于术后0~30天出现呕血或黑便,主要与病变大小和部位有关。

胃ESD穿孔率为1.2%~9.7%,即便在技术成熟的治疗中心,穿孔率也为4%左右,穿孔可通过金属夹夹闭。ESD术后的出血率为0.6%~15.6% 。

食管ESD的穿孔率为0%~6%,术后出血率几乎为0%,局部复发率在0.9%~1.2%之间。

结直肠ESD的穿孔率为4.7%,术后出血率为1.5%,局部复发率为1.2%。

ESD术后疼痛较轻,患者通常可以忍受。

ESD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操作者的技术与经验以及设备器械条件等有关。高龄、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心肺合并症等将增加ESD风险。

术者应慎重权衡患者的利益与潜在风险,严格掌握操作适应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

ESD适应证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适应证

相关术语定义 早期食管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变仅局限于黏膜层的上皮层,未破坏基底膜,为M1期;病变浸润基底膜,侵入黏膜固有层,为M2期;病变浸润黏膜肌层,为M3期;癌变浸润黏膜下层上1/3 层、中1/3 层和深1/3 层,相应分期为SM1、SM2和SM3。

食管癌前病变:业已证实与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等。

1. >15 mm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2. 早期食管癌:结合染色、放大和EUS等检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浸润深度,局限于M1、M2、M3或SM1,且临床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侵犯证据的高或中分化鳞癌。

3. 伴有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巴雷特食管。

4. 姑息性治疗:① 侵犯深度超过SM1;② 低分化食管癌;③ 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④ 对拒绝手术者须结合术后放疗。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适应证

相关术语定义 早期胃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胃的癌前病变:业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肠化生等。早期胃癌的分型:隆起型(0~Ⅰ型);表浅病变型( 0~Ⅱ型)和凹陷型(0~Ⅲ型)。0~Ⅱ型又可分为表浅隆起型(0~Ⅱa)、平坦型(0~Ⅱb)和表浅凹陷型(0~Ⅱc)3种亚型。

1. 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2. 肿瘤直径≤30 mm、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3. 肿瘤直径≤30 m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SM1黏膜下癌。

4. 肿瘤直径≤20 mm、无合并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5. >20 mm的胃黏膜上皮内高级别瘤变。

6. EMR术后复发、再次行EMR困难的黏膜病变。

7. 高龄、有手术禁忌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拒绝手术者可视为ESD相对适应证。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适应证

相关术语定义 早期结直肠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结直肠的癌前病变:业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腺瘤病、炎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畸变隐窝灶伴异型增生等; 结直肠黏膜的腺管开口分为5型:I型,正常黏膜;Ⅱ型,炎性病变或增生性息肉;Ⅲs型,Ⅱc型大肠癌;Ⅲl型,管状腺瘤;Ⅳ型,绒毛状腺瘤;Ⅴ型,癌。

1.无法通过EMR实现整块切除的>20 mm 腺瘤和结直肠早癌。术前须依据抬举征、放大内镜或EUS评估是否可切除病变。

2. 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和早期结直肠癌。

3.>10 mm的EMR残留或复发病变,再次EMR切除困难的病变。

4. 反复活检仍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

操作过程

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

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2006年,我国开始临床应用ESD,目前已逐渐普及。由于ESD技术难度较大,各地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t7699mwhx7yogl1iu2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