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几点看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的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是党和国家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伴随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推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关于民族及其民族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是基础,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是主干,党的
①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是创新和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正确对待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促进民族发展和复杂民族问题的解决。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去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 社会主义 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走中国
②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中国民族理论的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基本问题、核心原则、政策目标和研究方法逐步确立,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鲜明的理论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的民族理论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初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飞跃阶段,以毛泽东民族理论思想的形成为标志。毛泽东民族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的思想基础。
自民主革命时期,党就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则和当时国内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把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国内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各民族的阶段跨越发展。这一时期,毛泽东民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明确回答了如何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解放、进而步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在1949年以前,毛泽东民族理论一方面高举民族解放和民族自由的旗帜,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统一战线;一方面主张民族平等,主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1949年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我国的民族理论开始体系化,主要反映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等一系列著作中。③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
①②
金炳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J].中国民族报,2012(4). 金炳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J].中国民族报,2012(4). ③
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M],116页.
1
以确定和发展,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重视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二是邓小平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史文献中,涉及范围很广泛,包含内容很深刻,既包括关于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又包括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思想,还包括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方面的思想。
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①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民族理论主要由四个关联的层次构成:民族问题的基本论点是基础层次,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其立足点,核心是民族发展问题,重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心是民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最终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邓小平民族理论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处理民族问题的观点的总和。
三是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必须明确认识的六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观的完整表述为8条。20世纪末,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归纳为10条。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中,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原则,在12个方面作了新的总结和概括。新提出的12条,是对6个方面、8条、10条的继承、丰富、深化和发展,第一次对“民族”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重申了平等、团结是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最高体现;在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
②
题。“两个共同”思想的内涵深刻,是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客观而精辟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首次把民族关系界定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这八个字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的新发展。在全面系统总结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具体指导原则。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人才资源作为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等。“十二条”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现阶段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既体现出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原则的纵向的一脉相承,又展现出基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172页.人民出版社,1983版.
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M],118页.
2
本内容和基本问题的横向的丰富拓展。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可称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中国独特的民族构成与分布格局,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集背景下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国际性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也要求解决好民族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
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及不平衡仍将长期存在。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突出地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上。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胡锦涛同志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武器;坚持以“两个共同”为主题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坚持祖国统一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准则;坚持“五大基础”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基。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坚持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也是
②
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这是对我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全面阐述,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政策。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坚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③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搞好民族关系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要求。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使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①②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报,2009-09-30.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报,2009-09-30. ③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08-12-31.
3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几点看法
(一)坚持“两个共同”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 凡是民族问题都会面临两个最根本的方面:一是民族发展;二是民族关系协调。“民族在民族关系环境中生存、发展,民族关系在民族发展中协调、和谐,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是民族问题中的根本问题”。①团结奋斗,是指民族关系中的一种状态;繁荣发展,是指民族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因此,民族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团结与发展这两个基本方面才算抓住了关键,否则就不可能处理好民族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与共同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钥匙。胡锦涛同志指出,“抓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国家发展上来,就能不断开拓我国民族工作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②
“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③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丰富了“两个共同”的内涵,明确指出,“共同团结奋斗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深切愿望,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核心是我国各民族始终紧密团结,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④
(二)坚持国家统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准则
国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政治载体,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各民族的发展、繁荣、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安定、独立、富强;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因此,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尤其对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更是这样。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的意识和理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强大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最高准则。因此,要想成功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就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三)坚持“五大基础”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基
1.我国的民族问题是长期而复杂的,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根本,经济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民族问题突出的反映在经济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②
金炳镐.“两个共同”的理论涵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报,2009-09-30. ③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④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报,2009-09-30.
4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使我国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更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
2.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与一定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与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因此,不断发展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健全的国家的民族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民族工作体制与机制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制度基础。
3.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又都存在着劣势和不足。民族间的互助合作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宁及稳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各族群众的交往和交流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不断增多。树立“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互助合作为立足点,深化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团结各族人民,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群众基础。
4.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①这一精神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应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
5.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我们才能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族人民行使共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各民族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及其他一些特殊的权益,才能巩固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 金炳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J].中国民族报,2012(4).
[2] 张建新.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M]. [3]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版.
[4]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报,2009-09-30.
[5] 金炳镐.“两个共同”的理论涵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6] 余维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①
余维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