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病句类型归纳
一、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的位置不当
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②指称代词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
复杂状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频率等的副词;④表情态的形容词;⑤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3.虚词位置不当
①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前。②否定副词,一般紧挨着介宾短语,且放在介宾短语的前面。③介宾短语是介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代词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一般不能作谓语,如果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位置上,会导致谓语残缺,可将它移到主语前面去。
4.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并列词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分为:
1.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怎么能“浮现”呢?应把“品质”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了同学们积极自学的热情。(“热情”不能“推动”,应把“热情”改为“积极性”,或把“推动”改为“激发”)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怎么会是“过程”呢?应在“世界”后面加上“的发展”)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有两种改法:①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②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5.肯定与否定不搭配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原意应是“谁都能想象出”。)
三、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经过”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经过”)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建立”前缺少谓语,应加动词“完成”)
3.缺宾语
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的应是“经验”,应在“为了全面推广……喂猪”后加“的经验”)
4.附加成分残缺
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
5.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嗦。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的赘余。
如: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法,应删去“的想法”)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意纠缠。
如: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把“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2.藕断丝连,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将其作为后一句话的起头。
如: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了,应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去说另一句,造成前后脱节。
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中国人民”怎么样了,没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的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
4.反客为主,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
如: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首先,它主语残缺,应在“被”前加上“他们”。“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是游击队。应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所以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应改为“他是多少个遭遇灾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如: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还缺乏各项人才与各项科学家。(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二者取其一)
3.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4.不合事理
如: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之中。(“除夕之夜”哪来的“皓月”呢?)
六、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明了。造成歧义的主要原因有数量词语的位置不对、并列短语关联不明确、省略不当、停顿不当等。
如: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三个报社”还是“三个记者”?应该把“三个”放在“记者”前,或把“三个”改成“三位”或“三家”)
三种常见的“重复”语病
语言表达贵在简洁精炼。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常常会发现犯有“重复”语病的句子。初步归纳一下,以下这几种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
一、同一词语在句内重复出现 在同一个句子里不必要地重现了某一个词语,使人阅读时感到拖沓、拗口,这是简单的“字面重复”的毛病。
例1 从那以后,他有计划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等大量书刊。 例1有两个“大量”,可删去后一个“大量”。 二、多余的说明或修饰
记得作家老舍曾经对“在背上背着”一类句子提出过批评,因为“背着”当然是“在背上”,用不着啰唆。下面的三个例子,恰恰就是作了这种多余的说明。
例2 那姑娘正拿眼看他。
例3 我们音乐特长班训练课下午三点开始,他手戴手表,嘴里衔一支口笛。
例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为了维持家计,中产阶级的主妇也得收集一些瓶瓶罐罐换几个小钱以维持生活。
例2的“拿眼”可删掉,为使读时顺口,可换用一个“在”字。例3的“手戴手表,嘴里衔一支口笛”,改为“戴着手表,衔着口笛”要简洁流畅得多。例4“为了维持家计”“维持生活”两者中删去一个。下面两例是修饰词与中心词表意重复。
例5 据说,他在审讯负伤被俘的抗联战士时,狠毒地往伤口上抹咸盐,让人活受罪。
例6 影片《红日》……塑造了许多可亲可敬的英雄指战员群像。 例5 的“盐”总是咸的,似乎用不着再加“咸”进行修饰,正如我们一般不说“甜糖”一样。例6中“群像”已经显示了“许多”,前边的修饰词“许多”可省去。如果保留“许多”,则“群像”可改为“形象”。 三、词语同义并用
例7 他托着盘子在一个地方踯躅徘徊了半分多钟,活像在演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