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兼谈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所导致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4万亿元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等。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近11万亿元;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年-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或常态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元;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元,两个时期信贷增长速度有比较大差异),年均增长2万亿元左右,仅为非常时期的2009年-2010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来,M2增长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时达到29.7%,并持续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尽管这种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调整,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证银行体系向市场流动性释放适度(如M2增长维持在15%水平),要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弱化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条件。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就是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的有效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经济复苏的困境,也开始步入快速增长上行轨道,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及通胀压力过大。当前过大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关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在积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则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最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及理性。

对于泛滥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问题所在,并希望信贷政策调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但是,在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情况下,不仅这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无法改变,而且也给各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或过度放款)这个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都在竞争性突破对其信贷规模扩张的限制。因此,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无限信贷扩张的局面。 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是货币政策全面收紧,而且管理层可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条件及环境下灵活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既要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保证物价稳定、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要提供经济增长相应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如果把稳健的货币政策仅仅理解为货币政策收紧是片面的。

总之,“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泛滥流动性、挤出房地产泡沫及稳定物价,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本报专家组成员)

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及稳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点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平衡和各项政策之间关系的协调。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多角度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实施这一政策,既考虑当期利益也考虑远期利益,既考虑运行调控又考虑制度建设,既要讲求成效,又要压低风险。 首先要全面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这既关系到政策措施体系的确立,也关系到对于财政政策长期基调的把握。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是在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后才表明财政政策正在出手保增长。这种看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我们应该对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稳定性有正确的认识。

从理论角度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扩张是基本特征,但在收入方面却存在增税和减税两种可能性,如果是增税增支,说明财政扩张度较弱;如果是减税增支,则说明财政扩张度较强。有必要指出:增税增支和减税增支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支出扩张靠税收增长维持,而后者则要靠发债来维持。也就是说,要扩张支出,总要有资金来源,不能认为减税没有代价。

从操作角度看,就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和阶段性着力点的连续性来说,我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三重含义: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本义是指在保增长转变为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背景下,财政要加大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要运用更多的财政手段去化解各类深层次的经济矛盾。进一步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说过去实施的财政政策不积极、成效不大,而只是说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征,财政的宏观调控方式和力度要阶段性转变。回顾过去,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过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2003~2008年上半年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这三种财政政策主基调都是主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区别在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强调在抑制通货膨胀、压缩财政赤字的基础上保增长、调整增长节奏。在实施这两类财政政策时,我国经济都呈现出高增长格局,比如前期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连续五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换言之,保增长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主基调。现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是在保增长方面出拳更重、更快了。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带有加大、加速扩张支出、打破单纯追求财政收支短期平衡的理财观,树立周期性平衡理财观的含义,要通过主动扩张支出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反推供给扩张。但这绝不意味着财政支出过去没有扩张。事实是中国无论是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都是扩张的,而且速率不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实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各年财政支出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1997年财政赤字达到582亿元(当时历史最高点)。前几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年均高达19%,2003~2006年财政赤字每年都在2000多亿元。指出这一点,是想强调财政支出大幅度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反倒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困扰中国的是如何做到财政收支相对平衡,不能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可以无边际地扩大支出。

再其次,现在所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财政要着眼全局和长远而更加“积极”,要承担更多的财政风险。同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一方面延续稳健财政政策的着力点,继续加大对事关百姓生存和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环保等的投入,另一方面则要较大幅度增加经济调控性支出。换言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绝

不意味着放弃支出结构调整,反而是要通过再度加大支出规模扩张来加速解决公共产品供给薄弱环节中的问题。

可见,我国在不同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是有长期基调的,在政策效应上具有连贯性、互补性。孤立地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当期效应,是对财政政策基本功能的片面理解。 还应看到,从我国国情和体制特征角度看,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态势不会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回调,主要是以前物价过快上涨和国际经济动荡所致。而且,从政策协调性角度看,我国目前是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投资政策多管齐下保增长,虽然连带财政减收,但已经起到了保增长作用。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综合考量的。

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对当前经济增长指标的明显好转,我们不能估计过高、不宜过分乐观,要谨慎对待。一方面不能放松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不能放松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任务,决定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的取向。“十五”期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应“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努力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进步与稳定”为基本取向。

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芒德尔认为,在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是很难独立发挥调节作用的。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的实践表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必须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充当“挑大梁”的角色。为此,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应持续一段时期。其理由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有一定局限性。二是“十五”计划的五年,是我国入世后的过渡期,机制转换中财政保证作用更加重要。今后一段时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继续着重考虑:

1 立足于扩大内需,以强有力的财政投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的适当速度。 2 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利用技术改造投资贴息,支持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建立支持、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形成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 要调整税收政策,全面扩大税基,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出口增加,壮大经济规模和重视财源建设。特别是要针对税制改革中的问题在维持现行税制大框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完善、深化税制改革,包括探索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可行途径;在适当时机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以利于公平税负、平等竞争;为适应经济改革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开征一些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证券交易税等。并且要进一步强化税务机关的职责,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提高税收执法能力,切实依法征税,做到应收尽收,严厉打击偷漏税款,积极清理欠税。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理顺分配关系。

4 要加快“费改税”步伐,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繁荣,但我国目前企业和居民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在于税外负担不轻。我国财政统计口径与国际通行的有所不同。如果按国际计算口径,则与总体税负对应的财政收入是指各项税收总额加上政府各部门各种非税收入(内、外债除外)之和占GDP的比重。这样一来,我国财政体制中特有的预算外资金以及各种收费也要纳入总体

税负的计算范围。据1995年全国财税大检查统计,该年全国税收收入6083亿元,占GDP的10 4%,而各项政府收费约为8706亿元(其中预算内收费502亿元,社会保障费2361亿元,预算外收入3843亿元,制度外收入约2000亿元),占GDP的14 9%,两者之和即我国总体税负水平,占GDP的17 5%的水平(含社会保险税)。因此,要继续彻底清理乱收费,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在规范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费改税”。

5 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决策。加快西部开发,特别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应该说,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基本成熟。当前我国粮食自给有余,粮食储备充足,这就为退耕还林(草)、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中心的西部大开发,宜尽快行动,晚开发的成本将会更高,而且也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按照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的要求,首要的是加快西部地区在建的国债和大中型项目建设,并新开工建设一些对西部开发作用较大的重大工程,再加之防沙治沙和西部地方教育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补助投资等外,还可通过再增发一定规模国债给予资金上的保证和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时间到底多长为好?这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考虑。首先,要取决于国有企业脱困和民间投资增长情况。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当民营经济发展、待民间投资的增长达到能够支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就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也就是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候。其次,当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并可能成为经济健康运行主要危险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及时调整、转向。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中央对财政工作非常重视。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要建立一个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1999年8月,江泽民同志为财政部部长项怀诚主编的《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写了批语,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对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高度概括,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和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在今年1月的高级干部财税学习班上,江泽民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当前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怎样理解“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我认为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正确处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从紧”方针的关系

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而言只是在经济不景气或预计将进入不景气时才适合采用。其目的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进而对产出、就业、物价总水平以及国际收支这类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特征是增加支出或减税。支出增加,税收减少,产生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通常需要经过举债弥补。因此,举债与赤字是与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相伴随的特征。

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央财政扩大一些赤字是必要的,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济上不去税收受影响,财政会更加困难,赤字不仅压不下来,很可能会被迫扩大。同时,不通过财政手段把一部分银行的资金用出去,银行的存贷差势必扩大,经营效益降低,加工企业还贷能力下降,不良资产增加,金融风险不仅不能缓解反而会加大。

2019年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兼谈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swfb60iz055t2h95x553fre38hic9011b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