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非地带性
一、学情分析
1. 从高考考察角度看,对知识的考察往往轻“大、广、全”记忆,而更注重“小、微、点”的分析。这便要求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更注重过程性,而非识记性。然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及地理素养并不是很完善,对本课知识的学习较有难度。
2.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并不具体、深入及全面,因此,高一的学生会感觉抽象难懂,难于融会贯通和不易真正掌握分析自然带成因的方法。
3. 从学生的地理基础看,高一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较薄弱,因此,要求学生在世界区域为载体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其难度较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非地带性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各种材料分析具体区域非地带性的规律及成因,进而掌握自然带成因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非地带性的概念;识记非地带性在世界区域分布的典型案例; (2)掌握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理解非地带性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利用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气候、地形、洋流等分布图,分析各种非地带性的规律。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学会结合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分析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及成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普遍规律中的特殊性是存在的。
2.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
理解非地带性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教学难点
结合各种材料分析具体区域非地带性的规律及成因,进而掌握自然带成因的分析方法。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逆向设疑,图片导入】
图片展示热带植物景观,却强调这些图片是朋友在北京拍摄的,发散学生思维,提出疑问:你觉得这些热带的植物会在北京生长吗? 运用地理学原理谈谈你的的想法。通过逆向设疑,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便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从而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进而引出“非地带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原理与事实似乎具有矛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活动2【讲授】【游戏竞猜,温故知新】
由于非地带性现象是指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因此本环节采用游戏竞猜的方式复习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并总结回顾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游戏竞猜的形式来完成,更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看着形式“松散”,实则内容“严谨”,实现了对学生考察检验、巩固落实的目的,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活动3【活动】【师生互动,原理归纳】
教师提出三种有效信息,引领学生逐级递进去分析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及成因。
条件一:性质均一的地球表面有两个地点①②,你能确定它们的自然带类型吗?(不能)
条件二:在条件一的基础上,给出经纬线,以②地为例,你是否能够确定它的自然带类型?(只能说“根据②地对应的纬度位置位于赤道附近,进而判断该地的自然带可能是热带雨林带”)
条件三:在条件二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海陆分布,并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最后再看②地,该地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其对应自然带又是什么呢? (综合以上条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结论,分析①②两地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非地带性的现象。例如②地位于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大气对流势力减弱,进而导致降水减少,使本应该出现雨林植被的地区呈现出草原景观。而①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 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形成了热带雨林带。类似该非地带性现象对应的区域在世界上还有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
师生互动,通过对三个条件的分析,在自然区域条件逐级具体的变化下,思考也将层层深入,师生共同总结非地带性对应形成自然带的过程,并对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的进行总结归纳,最后使学生掌握非地带性现象下自然带成因的分析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设疑和主导作用,通过三个条件设问,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过程,结合地图分析,进而掌握自然带成因的分析方法。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活动4【活动】【学以致用,原理升华】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灵活辨识并分析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真正尊重自然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原理,从而设计了这个原理升华的环节。提出问题:有人说“一边听着海浪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大漠的孤烟,其感觉真是令人震撼啊!”能否结合“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以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区域为载体,去寻找一下,这样的景观究竟会出现在哪个区域,它属于地带性现象还是非地带性的现象呢? 结合本课所学原理解释其形成原因?(组内学生讨论,并在全班进行展示自己小组的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必要的地图资料,培养了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合作研讨,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最后通过交流展示及分析纠错,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5【练习】【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非地带性知识的掌握,并回扣课前学生在学案中的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自主整理完善学案的总结归纳部分,让学生落实巩固非地带性的实例、原因,并补充完善相关内容,教师 做必要的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整理完善知识,使知识的落实更有实效,如果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了补充问题,会使学生有一种欣慰的收获感。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回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7【活动】【板书设计】 具体参看课堂实录的板书设计。 活动8【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资料,理解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的改变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你能分析人类的哪些活动会改变自然地理要素进而使某地产生非地带性现象吗?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完善的问题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活动9【活动】【反思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存在哪些疑惑吗?请认真反思整理,查缺补漏,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