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培养方案
Nuclear Engineering & Nuclear Technology(Nuclear Power)
专业代码:082201 学 制:4年
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计算机操作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专业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能量传递、转换和利用技术,相关设备的设计、分析和计算等方面的先进方法,掌握热工自动控制、反应堆堆芯、核电站系统与设备的设计与运行管理,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基本原理解决实践和工业需求问题的能力。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科研和管理能力。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相关工艺、设备、安全技术的选择、设计和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商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毕业生能够胜任核电生产运行管理、设计及核电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规划、工程安装、以及大中型火力发电企业、相关设计院、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生产、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核电站运行、控制、管理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具有核电方向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核电站系统、设备运行和管理,熟悉核电站能量传递、转换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核反应堆中堆芯能量释放、堆内流体流动过程、反应堆动力学和稳态热工分析原理,以及核燃料管理、放射性污染处理技术。
培养要求:
知识架构: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A2 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 A3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A4 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A5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 A6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技术知识; A7 管理知识;
A8 跨文化、国际化知识。 能力要求:
B1 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 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B4 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B5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B6 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B7 终生学习的能力; B8 组织管理能力;
B9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B10 分析写作能力。 素质要求:
C1 志存高远、意志坚强——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矢志不渝; C2 刻苦务实、精勤进取——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勤奋努力,追求卓越;
C3 身心和谐、视野开阔——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C4 思维敏捷、乐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对于推陈出新怀有浓厚的兴趣,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
C5崇高价值观念——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及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责任感与合作性。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原子核物理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核电站系统与设备、压水堆核电站控制、核电厂安全。
特色课程:
全英语教学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电站系统与设备 研究型课程:原子核物理学、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
讨论型课程:核电厂安全、核辐射防护基础 创业教育课程:节能减排产业模式与创业
一、教学计划总体安排表
中工 电综社生毕其 外毕就机 假 小 大 论 学 程程 子合会产业它 合业业 作 学学 11111111112教 教 设训 实实实实实实 作设安 业 年 期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学 试 育 训 计 练 习 验 践 习 习 习 项计 排 动 期 计
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周) 理考 入军 课1 C D D D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一 2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J 3 G G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二 4 H H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K K 5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E E 三 6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E E L L L 7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E E 四 13 18 16 15 16 14 16 2 1 3 1 1 2 2 1 2 2 2 2 1 2 3 2 2 19 20 20 20 20 20 20 20 11 3 6 2 2 1 2 3 4 59 8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Q Q Q Q 4 1合 计(周) 08 11
二、各类课程学分登记表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理论教学 专业领域课 合毕业学分要求 计 必修 必修 158.0 学科基础课 课程要求 必修 通识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学分 74.5 10.0 37.0 4.0 11.5 9.0 146.0 35.0 选修 13.0 学时 1132 160 602 64 184 144 2286 35周 通识 10.0 备注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