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颈椎病的康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品文档

项目十一 颈椎病的康复

任务一 颈椎病的康复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 熟悉颈椎病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 2. 熟悉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3. 掌握颈椎病的分型及特点。 4. 掌握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方法。 5. 掌握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

1. 能对颈椎病作出正确的康复评定。 2. 能对颈椎病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 3. 能对颈椎病作出康复指导。 [工作任务]

患者,王某,男性,45岁,颈疼肩背疼痛有2年余,颈部活动受限,头颈部呈强制体位,双侧肩部及双手疼麻有过电样串麻感头晕头沉,背部有重物压迫感,颈部僵硬手发冷感,医院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要求

1. 对该患者进行康复评估。 2. 提出康复治疗方案。 [背景知识]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部肌肉和筋膜、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高发年龄为30~50岁,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一)颈椎的解剖结构

颈椎由7块椎骨组成,包括1个椎体、1个椎弓及7个突起(1个棘突、1对横突、2对关节突),椎体排列成前凸形状,也是正常颈椎应有的生理曲度,各个颈椎有其相应特点。(如图11-1-1,图11-1-2)

.

精品文档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组成。 第2颈椎又名枢椎,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联形成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允许寰椎连同头部围绕齿突作旋转运动。因此寰枕、寰枢关节的联合运动可使头部做三维活动,承担约50%的颈椎旋转度。

第3~7颈椎的椎体较小,呈横椭圆形,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下椎体之间形成马鞍状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所谓的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上、下椎弓根间形成椎间孔。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并由此孔穿出。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由此孔进入椎管。椎弓根向后的板状部分称为椎板,上下椎板之间由黄韧带连接。棘突位于椎弓正中,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上面有一深沟为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横突末端分裂成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关节突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间称为峡部。

图11-1-1 颈椎椎体侧面观 图11-1-2 颈椎椎体正面观

(二)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1. 椎体 椎体排列稳定,但其强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上下的软骨终板最易因外力而受损。

2. 椎间盘 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位于上下椎体间(寰椎和枢椎间无椎间盘)。主要生物力学功能为对抗压缩力,且对颈椎活动度有重要影响。椎间盘抗压能力强,但不能很好地对抗扭曲力,因此扭转暴力是造成椎间盘损伤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含水量减少,出现裂隙,外力情况下,髓核很容易从裂隙中膨出,挤压神经或脊髓,出现相应症状。

3. 韧带 黄韧带富有弹性纤维,可使颈椎有较大屈伸活动,黄韧带在伸展位时缩短,

.

精品文档

屈曲位时拉长,并保持恒定张力。

4. 肌肉 颈椎周围的肌肉是维持脊柱稳定、保持姿势和提供活动的必要条件,长期制动可使颈部肌肉力量减退,造成颈椎不稳,活动受限等。

颈椎承受着头部的压力,且活动十分灵活,颈椎椎体在脊柱中体积最小,活动度却最大,很容易出现劳损,其中C4、C5,C5、C6和C6、C7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最集中,是最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部位,临床上的颈椎也多发于这些节段。

三、颈椎病的临床特点

颈椎病可以分为颈型(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他型(如食管压迫型)和混合型。

(一)颈型(软组织型) 为颈椎病早期型。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见30~40岁女性。

1.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呈强迫体位。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但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并不加重。

2. 检查诊断 可见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X线片正常体位(正、侧位)一般无异常,或可有颈椎曲度变直。功能位片(过屈、过伸位片)可见颈椎节段性不稳。MRI可显示椎间盘有退行性变。

(二)神经根型 是由椎间盘突出、关节突移位、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C5~6和C6~7间隙。多见于30~50岁者。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也有双侧、多根发病患者,一般起病较为缓慢。

1. 临床表现 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颈部疼痛和发僵,部分患者会出现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会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如图11-1-3)。疼痛和麻木可呈发作性或持续性。症状轻重与颈部姿势有关。患侧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会出现持物坠落,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2. 检查诊断 颈部活动受限,僵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缘

.

精品文档

和受累神经根所支配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片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MRI显示受累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偏向一侧,神经根受压迫。CT显示钩椎关节、后关节突部位增生,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如图11-1-4)。

图11-1-3 颈椎神经支配区分布

图11-1-4 A:X线侧位片;B:CT

(三)脊髓型 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脊髓受压迫或刺激出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尤其是双下肢肌力减弱可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如图11-1-5)。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居多,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

精品文档

1.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借助上肢扶着扶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双脚有踩棉花感。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躯干部常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腹部或双下肢有皮带样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

2. 检查诊断 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和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霍夫曼征、罗索里摩征、下肢巴宾斯基征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片可见椎管有效矢状径减小,椎体后缘明显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等征象。CT、MRI显示有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重者有脊髓变性的表现(如图11-1-6)。

图11-1-5 脊髓受压 图11-1-6 MRI显示脊髓受压 (四)椎动脉型 基底动脉在正常情况下,左侧和右侧的椎动脉能互相调节血流量,以应付颈椎活动造成的压迫,使血流正常供应给脑组织。当颈椎出现节段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发生改变,出现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 .

颈椎病的康复

精品文档项目十一颈椎病的康复任务一颈椎病的康复[学习目标]知识要求1.熟悉颈椎病的定义、临床表现与诊断。2.熟悉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3.掌握颈椎病的分型及特点。4.掌握颈椎病的康复评定方法。5.掌握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技能目标1.能对颈椎病作出正确的康复评定。2.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spar1gfgt8xswm2yhl07916095ebr009g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