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保障学生拥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和过程。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里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理解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条幅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
一、关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提法的由来
“以学生为主体”是和“以教师为主导”相对而言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原是俄国教育在20世纪3 0年代初期矫正时弊的口号,我国很早就接受了这个口号,并把这种经验武断地概括为“书本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不过约从1958年开始对这一经验发生了怀疑,并试图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实践中心”、“ 学生生中心”、“社会中心”等说法。在1978年以前,那时的学生,在称之为“教育革命”的运动中,不仅居于主体地位,还确实起过“主导作用”。l979年以来,总结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说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仍普遍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远未绝迹,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发展,把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关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提法的意义
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机和兴趣,更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心灵世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赋予了师生关系以新的内涵。正如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己。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三、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成功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达 到目标要求。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 须考虑: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的能力情感发生哪些变化,为完成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样,在备课时,教师就会把学生“怎么学”和“老师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涉及具体问题时,老师可以“假设学生都会”、“假设学生都不会”、“假设某一部分的学生会”、“ 假设某个学生会”,以此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时间 (1)保证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于越俎代庖,喋喋不休的烦琐阐释使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变成了老师统一指挥下的“齐步走”。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师生互动,老师提出问题后应讲究停顿,让学生有思考记录的时间。由于教师在备课之后的思维速度比学生快得多,所以老师在提问过程中要讲究两个停顿:一是提出问题后的停顿,以便学生能有时间去思考,去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二是学生回答后的停顿,以便学生回忆、思考、辨别、判断和记录,从而形成完整的思维过程。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往往与审题时间短有很大关系,而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源在课堂,因为课堂上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认真思考的习惯,导致思维是片面的、跳跃的、不连续和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准确了。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提问内容
(1)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中小学生对问题的辨识大多停留于直观和单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从层次上去认识。同时,多注意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条件。
(2)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思维是以己知为基础的。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有教师讲《变色龙》时设计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③他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 (3)提问要设在关键处且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切忌随心所欲或漫无边际,而应善于抓关键,在入木三分处设问,以引导学生领略教材的观点和思想。如讲《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秦王令赵王鼓瑟”和“秦王为赵王击缶”两句时,有的教师抓住“令”和“为”这两个关键性词语,问学生:为什么前一句用“令”而后一句却用“为”?这一提问使学生能比较正确地理清文中所含的作者思路,即前句用“令”说明秦王当时很有地位,两国君主地位不平等,后一句用“为”说明秦王是心甘情愿为赵王击瓦罐的,蔺相如为赵王换回了面子,立了功,回国后被封为上卿。 4、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思维 (1.)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有老师讲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时,让学生对“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裴笠翁,独钓寒江雪”,谈自己对诗中主人公的理解。学生出现了以下回答:①景色很美,山这么多,却没有一个人,太宁静了。②这老翁太浪漫了,他一定太累了,想清闲清闲。③天这么冷,渔翁去钓鱼,说不定有什么心事。④这人不是老顽童,就是个神经病。尽管这些回答与教参上“表现孤离顽强的性格”相距甚远,但教师还是认同了,因为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和唐代的柳宗元进行交流对话,完全可以出现不同的理解。 (2)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教师在讲授《项链》这一小说时,鼓励学生走出“批判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的传统主题,创造性地评价路瓦栽夫人。有学生说路瓦栽夫人用十年的艰辛,用自己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证明了她人格的伟大。十年前,她因美丽而动人,十年后,她却因动人而美丽。
再如,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和鲁侍萍,有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评价,很多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是虚假和伪善。有的同学认为鲁侍萍三十年后再见到周朴园时,一肚子的“气”是值得深究的。因为侍萍年轻时是周朴园的仆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可以说是“遭凌辱”,可她却又生了一个,该如何解释呢?那时她肯定在想,“哼,周朴园,如今有了你的两个儿子,看你还不让我做少奶奶。”荣华富贵马就要到手了,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气呢?要不是后来的两次嫁人,没有以后吃的苦,她会生气吗?她还会发火吗?她还会感到不公平吗?
(3)训练学生的变通思维
训练学生的变通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迁移能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准确的解答问题。如200 1年有学生就“诚信”这一话题,用课本中多次出现的爱情故事写了下面一段话: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时遥遥天阳尽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化蝶双双;
这朵诚信的花,凝聚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陆游的“几年离索”,这朵诚信的花,凄美、哀婉。 5、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顾名思义
有很多概念都是因义定名的,所以学生应学会顾名思义,如“豪 放词”、“ 婉约词”,“大江东去”,因为读起来感觉是豪放的,所以是“豪放词”;“凄凄惨惨戚戚”,因为读起来感觉是婉约的,所以叫“婉约词”。
(2)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记忆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记忆方法因人因学科不同而常灵活选取。如历史学科常用的谐音记忆法,借汉字的谐音关系,利用其双关性,使历史材料具有双重意义。例如周武王伐纣灭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可认为周武王一个人吃了十个石榴;唐朝建立于618年,可想象作“李渊见糖留了一把”;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可编为“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一起起义”就记住时间1771年;马克思生卒时间为1818-1883年,可想成一个人爬山,“一爬一爬又一爬,就爬到山上”;1898年戊戌变法,可理解作“一发就发,无需变法”;1922年最早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共和国,可联想成“屋外两只鹅”,“屋”即乌克兰,“外””即外高架索联邦,“两只鹅”即俄罗斯和白俄罗斯。 (3)指导学生学会发现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发现问题,获得结论,不满足于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如语文课上,“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的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怎样刻画的这个人物?” 5、以学生为主体评价鼓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应把评价权交给学 生,用“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有篇小品文《立论》,讽刺那些“哈哈主义”的人。对一个新生儿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虽是真理,但太残忍了,所以该打;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虽是撒谎,但是很善良,所以是受到表扬。人类需要谎言,需要精神力量。艺术就是最美丽的谎言,它给了人们一个精神的家园。教育要上升到艺术的境界,评价鼓励学生,善良的谎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提倡尊重、鼓励学生,但决不偏袒、纵容学生。在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校园的东西带进了校园内,如传呼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退给学生。对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是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如迟到、上网、夜不归宿等,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6、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师生关系 ①多讲些民主,杜绝蛮横专制。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遇事就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商量,那种指责、埋怨、强迫、命令等。等于在师生之间挖鸿沟,只能扩大师生间的距离,降低教学效率。
②多去做助手,防止扮演成对手。
很多老师都不一定认准自己的角色,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的教师充当了看守,把学生当犯人;有的教师充当了警察,把学生当嫌疑犯;有的教师充当了地主,把学生当长工;有的教师充当学生的对手,以学生为敌。于是有的教师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以命令的口令去制止或警告:“不许下位!…”“不许打架!”“不许说话……”,现在的学生好点子多,坏点子也不少,再说几十、上百个学生视老师为对手,共同对付一个老师,老师显然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和学生作对的老师,其教育注定要失败。 ③做普通的“凡人”,不做十全十美的“超人”。
许多老师在学生面前妄自尊大,似乎要显示自己的高大、威风、超凡脱俗、十全十美,结果学生敬而远之。就普通人而言,人们更接近那种既有超凡才能又偶尔犯点错误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错误效应”。作为教师,把自己的缺点适当暴露一点给学生,学生不仅不会瞧不起,而且喜欢亲近这样的教师。老师犯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掩饰错误。(在全校教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培训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