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
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
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3.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是( )
A.国名,指夏朝 B.姓氏,指夏启 C.族名,指华夏族
D.地名,指今河南登封
4.“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了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
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7.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8.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
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9.“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0.《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
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
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3.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
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14.《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汜胜之书》说:“凡耕之
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15.《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
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ー”,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成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国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 成败。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作更大幅度的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经济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1—15:CDCBB CBAAD BAADD
16、(1)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17、(1)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