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根据材料“排随来去,扇冶甚速,过于人力”可知,题干所表述的是一种冶炼的辅助工具,而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第一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筒车,故A项错误;第二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错误;第三幅图是古代中国的耕作工具耧车,同样不是冶炼辅助工具,故C项错误;第四幅图是古代中国的冶炼辅助工具水排,由东汉太守杜诗发明,故D项正确。 答案 D
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C.南北朝
B.西汉 D.北宋
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的技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项技术是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 答案 C
5.(2024·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中开始使用灌钢法 B.开通丝绸之路产品远销欧亚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解析 灌钢法发明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时间是明中后期,故C项错误;制瓷业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24·湖南永州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解析 青铜器产生于商周时期,铁质农具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珐琅彩瓷器发明于清朝时期,西周时的墓葬中不可能存在铁质农具与珐琅彩瓷器,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存在珐琅彩瓷器,故B项错误;宋朝时不可能存在珐琅彩瓷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才可能具备材料中三种墓葬品,故D项正确。 答案 D
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 依据“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D
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解析 材料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募旁邑民为佣”“作佣值二铢而赢”),说明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变化”注意抓住一些数字作对比即可得出答案;“原因”一要从官窑自身寻找,二要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多的产品提供市场来考虑。第(2)问,“新现象”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归纳而不要照抄;“原因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变化: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特征: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