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4)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背景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4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以新城规划为重点开展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契机和重要内容。新城作为首都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

新城规划以总体规划层面为基本技术平台,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标准研究、重点问题研究、节点设计等为支撑。落实新定位,促进新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新理念,促进新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实施新标准,促进新城的理性增长;建设新城区,把新城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城市。 第2条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切实解决好交通、上学、看病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2)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水、节地、节能和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解决好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问题。

(3)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协调旧城文化的保护和新城文化的发展。全面展现和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城发展。

(4)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5)突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和有机整体性,努力构建和谐新城。保障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地上和地下、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城市与区域、城市与村镇发展建设的和谐有序。 第3条 发展条件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4年)》确定通州为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给通州新城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北京的空间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新城应配合中心城调整优化,疏散中心城人口和部分职能,培养新的产业聚集。这是通州新城发展的重要保障。 (3)通州新城位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充足,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便捷,发展空间巨大。这是通州新城发展的现实基础。

(4)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通州新城位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重要节点上。这是通州新城发展的重大使命。

(5)国家大力推进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将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环渤海经济核心区中,京津唐三市分工协作的潜力巨大,其中,唐山与天津都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对北京的高端服务业将产生更大的需求,而通州位于北京东大门,区域战略地位突出,是北京主动参与区域分工、服务环渤海的前沿。 第4条 规划编制重点

(1)强化生态环境和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地位。节约水、地、能源、原材料,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

(2)强化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与引导作用。加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

(3)保障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全面履行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4)立足引导,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城发展。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责,发挥资源配置在市场引导中的基础作用。

(5)突出重点问题和重点地区,包括:新城功能定位、城乡统筹、综合交通系统、生态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新城建设标准等对通州新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以及北运河环境综合整治、西海子生态示范公园 、街区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近期重点启动区等重点地区的内容。 第5条 规划的基本依据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4年)》 《北京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 《北京限建区规划》 相关法规 第6条 规划范围

通州新城规划范围为通州区行政辖区内京津第二通道以北地区,总面积为677平方公里。通州新城城区用地控制范围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4年)》确定的用地范围,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 第7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4年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4年 远景2024年以后

第二章 新城发展定位与策略 第8条 新城发展定位与目标 (1)发展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

(2)发展目标: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

通州新城产业发展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目标,积极发展和提升区域商贸、康体、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大力拓展和延伸金融、商务、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和壮大专业会展、出版交易、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构建立足东部发展带、服务首都、面向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的区域服务中心;打造为首都文化中心服务、现代文化资源聚集、运河文化彰显的文化产业基地;

建设具有多样化高端服务设施和良好人居环境的滨水宜居新城。 第9条 经济发展策略

(1)到2024年,通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将突破10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总计达到1200亿元以上。到2024年,通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将占到北京市生产总值的8%以上。

(2)要形成协同演进的产业格局和互相促动、周期互补的产业序列,支撑通州新城成为适宜居住、充满活力、创意富集、并具有强大竞争力、能提供美妙体验的环渤海区域高端服务中心之一。

(3)第三产业应当作为通州新城产业的发展重点。从消费性服务入手,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拓展方向,积极引导新兴服务业发展。注重推动生产服务产业簇、品质生活产业簇和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簇的协同发展。

(4)以科研院所聚集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和提升,形成与区域服务中心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10条 社会发展策略

(1)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口逐渐向新城和小城镇转移。

(2)稳定人口的流动、完善社会结构,增强外来人口和新城的相互认同,促进社会的融合。

(3)通过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就业岗位,公平配置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

(4)加强社区建设,满足人的归属需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居民参与新城管理提供途径。

(5)规划社会空间布局,区分有限需求层次,引导整体社会融合;空间规划要多元化,避免同质化。

第11条 文化与旅游发展策略

(1)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建设现代化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确立现代文化产业基地的地位,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2)加强运河文化研究,保护运河文化遗迹,弘扬运河文化精神,借助运河知名度提升通州文化知名度。

(3)以主题公园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为契机,坚持旅游布局与通州新城产业布局一致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狠抓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打造通州新城旅游品牌。 第12条 资源与生态保护策略

(1)在通州新城规划的实施中落实上层规划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以具体的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要素建构数量来满足北京整体区域的生态要求。

(2)在通州新城规划区域内以“城市森林”和“社区生态单元”为主体建构“全空间生态网络”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

(3)整治通州水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防治水污染。

(4)根据城市气候特点和城市形态、功能发展的实际,维持良好的城市物理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舒适性的需求。

(5)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资源利用策略。

(6)建立通州新城生态环境监控和数据分析的支撑体系和技术平台。 第13条 空间发展策略

(1)面向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东部新城以及天津、河北的协调与联系,构建面向东部发展带及北三县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空间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引导城市主要功能区围绕北运河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空间骨架。

(3)交通引导开发。新城的开发首先进行以轨道交通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授予一级开发公司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专营权,由该公司进行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后进入二级市场。通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增值获得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由该一级开发公司组织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轨道交通线路最终确定后,即冻结沿线两侧800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并对土地进行预征。重点控制轨道交通现有节点、现状轨道交通线两侧800米范围用地,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连片土地。 第三章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 区域协调

第14条 区域协调策略

(1)近期积极促进中心城的调整优化,有效发挥通州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职能的作用。

(2)中期全面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通州的区位优势,形成首都经济、文化东拓的前沿和桥头堡,成为东部发展带的综合服务中心。

(3)远期立足东部城镇带,借助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全新交通体系、生态维育体系、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成为北京东部服务京津城镇走廊、面向环渤海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15条 区域协调措施

(1)产业发展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有序竞争——拓展合作——区域共进的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共同发展。近期配合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合理吸引中心城产业进驻通州新城,尤其应结合CBD的建设发展相关产业;结合顺义和亦庄两个新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需求,逐步构建区域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通州新城的0.5-2小时交通圈建设,不断扩大通州新城的综合服务覆盖空间范围;根据周围地区的发展和面向服务区的需求,不断调适综合服务内容和水平;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带动更大的经济区域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和竞争之中。

(2)交通发展方面,重点加强通州新城和北京市中心城区、东部发展带其它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首都机场及首都航空城的联系;加强通州新城与北京市其它中心组团的交通联系;加强通州新城与附近河北地区、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的交通联系。综合利用多种交通方式,建立通州新城与周围地区紧密衔接的复合交通走廊,不断扩大通州新城的0.5-2小时交通圈的空间辐射范围。积极营造体现通州特点的、区域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调好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康运作。

(4)生态建设方面,落实市域结构性生态空间在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内容,并建立持久性的保障机制。

(5)区域安全方面,在保障通州新城及地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北京市中心城次区域的各项安全需要,保障周边各区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需要。 第二节 城乡统筹

第16条 城乡统筹的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遏制当前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同步和谐发展。统筹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建设资源集约型社会,促进城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17条 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两轴、三点、四镇

(1)一城: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与新增职能的通州新城城区。 (2)两轴:

l 沿长安街延长线连接北京主城和通州新城的城市空间拓展轴 l 以运河为纽带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城市经济发展轴

(3)三点:宋庄、潞城、张家湾地区是通州新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新城新增功能的重要区域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要建设成为三大城市功能聚集区。

(4)四镇:漷县、台湖、西集、永乐店四镇与通州新城相互呼应,是通州新城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是承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解决劳动力就业及资源节约的重要区域。要集聚形成四大产业发展组团。 第18条 城乡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保障城乡社会稳定,推动城镇和农村社会改革,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通州新城地区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创建高效、合理、可持续的社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社会结构合理、社会流动畅通、社会事业发达、社会环境和谐的公正公平的社会发展体系。 第19条 城乡人口分布

通州新城地区的城乡人口发展不仅要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与首都地区整体目标相协调。不断提高城乡人口素质,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逐步实现本地区农业人口数量与农业劳动力需求平衡。至2024年,通州新城规划范围内总人口119.1万人,其中通州新城城区90万人,城镇14.3万人,村庄14.8万人。

第20条 城乡居民点等级结构

规划的城乡居民点等级结构体系为:新城——城镇——中心村——村四级结构,其中城镇分为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21条 城乡居民点规划

规划除了部分地区划入新城的宋庄、潞城、张家湾3个镇外,在新城外形成4个镇9个中心村。这些城镇和中心村基本沿京沈高速公路、京津第二通道和京塘公路布置。对零散村庄(即位于本次规划的新城、城镇和中心村以外的村庄,下同)发展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限制新建、扩建、控制改建;积极引导和鼓励其居民进城就业并居住;核准削减人均建设用地量在150㎡/人以下。 第22条 城乡产业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健全城乡产业体系,建立城乡产业关联;通过新城发展带动城镇和乡村产业发展,从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转向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吸纳,积极促进城镇和中心村产业聚集发展,零散村庄控制第二产业,引导发展多元化农业,鼓励发展与首都农业科技相结合的企业化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和中心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

(1)宋庄镇:通州新城与空港联系的纽带,休闲服务业和临空产业基地。

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4) 

第一章总则第1条背景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4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以新城规划为重点开展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契机和重要内容。新城作为首都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新城规划以总体规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sg757zdjf83hrs8bvc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