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试题】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旨解析】
本题为现象类作文,不含是非判断,具有一定开放度与思维空间。题旨有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要“成为任何人”还是“成为自己”?核心概念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更为开阔的承接关系或者条件关系。
【例文共享】
成为自己才能成为任何人(满分作文)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而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首先,为何行为的发出者多是年轻人而鲜有成年人?这或许源于年轻人拥有较强的可塑性。人们常说年轻人有失败的资本,在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时,纵使第一次投入血本无归,也大可有从头再来的本钱与机会,这在无形中,也为年轻人想成为任何人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可能。
此外相比于历经世事的长者,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甚少,心中的顾虑也不多,这为好奇心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土壤与环境。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年轻人所获取的信息呈指数级的增长,更能看到想成为的任何其他人所具有的优势与闪光点,两者结合起来心生向往之情也便不难理解了。同时,年轻人对生活中的挫折更加敏感,更容易产生跳脱当下,行走在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的想法,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便唯独遗忘了他自己。
就其造成的影响来看,我认为年轻人怀有一份对世界的好奇探索与热爱,不仅是天性,更是上天赐予的独特礼物,无限的想象便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如此一来我们便难以被现实阻挡,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修炼,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然而,这绝不是说一味的想成为任何人而遗忘现实中的自己便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相反,这正有可能是一条作茧自缚,甚至走向毁灭的不归路。所有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纵使想象的世界再美好,失去了所需的实践和能力,这样的想象终究是空洞而没有任何增益的。人们在自我世界中沉溺,在现实的世界中萎缩,此时此刻,再去宣扬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岂不幼稚甚至可笑?
面对成为任何人的想象与必须做自己的现实,我认为我们应先成为自己,再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个体无法跳离自身去实现理想,想要成为任何人,只能先关注当下的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成为任何人。我们先应像雅典德尔菲神庙里石柱上的箴言上所写的那样“认识你自己”,认清自己的本心,了解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再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所言的那样,志,力和外物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更好的自己,增益其所不能。
此后在成长的路上和人生的途中,用“世界为我而造”的魄力,继续怀有那想成为任何人的想象,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收获更多的人生价值。
想成为任何人,但不能忘了自己。
点评:文章由为什么“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入笔,指出其长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修炼,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进而论述一味的想成为任何人而遗忘现实中的自己便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紧接着得出论点我们应先成为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最后论及其原因与方法。
全文辩证说理,逻辑严谨,筋骨毕现,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认尽他人成己身(一类上)
年轻时,我想成为任何人。不论是对英雄伟岸意志的推崇,对精英人士有为的艳羡,对父母师长绵长如水人生的向往,甚至是对为恶之人肆意放荡的暗爽。
这是因为在一个人的年轻时期,自我人生的价值暂付阙如。正如纪德在《人间食粮》中所言,“借助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能认识风”。从任何人已渐有模样的人生中,我们识出了自我如风般还未成形的人生所具有的诸多可能。
而这一“任何人”的模仿之本实则并不精确。在真实境遇中,年轻人实际上趋从“模仿并非推理”本性去试图成为的,是“任何人”身上触动本心的思想、行为、情感。比方说,小朋友的梦想大多是宇航员、科学家,因为在他们这一年龄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中,这是最崇高的职业。而年岁渐长的学生一派则倾向于医生、教师等,只因他们对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知此二者为崇高性职业,此为向善之心。而对恶行潜意识中的一些趋同,则体现出放出本我欲望的向适之心。
在向善之心与向适之心的博弈与融合,加入成长途中对世界的观照与对自我的体认后,便可以塑成自我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吹尽他人的芦苇之形,成就自身之风。
然而,或许是凡庸之人因事成而后促成的随波逐流之风太过激烈,更多的人们在华兹华斯笔下“追逐他人幻影”的途中一去不返,他们忘却了纪德之言的后一句“但风比芦苇更重要”。
从古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般所有士子将仕途作为唯一价值,到今日一些青年人之语“我想当网红”。“成己身”此原初之心似被忘却,自我的可能性也在这盲目构成的范式中被消解了。
这一盲目的体现有二,一则对自己的特性与所长未有足够体认。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他一生将剧作视作末流,终身科举而未得志,郁郁而终。只因他想成官,而不是以自我“微薄之技”来写剧。二则是不明白海德格尔所言的“人是目的”,人始终在形成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与真理,无关他人。就如桑地亚哥与马林鱼的搏斗中,窥见了此刻的真实,这一真实绝不是“想成为任何人”。
所以年轻时确应“入乎其内”,从任何人的身上,找到自己;在这之后,切记要“出乎其外”,超越对他人的模仿,如伊卡洛斯般飞出盲目趋从他人的迷楼,把握本心与志趣,去凝练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杜加尔说:“生命是一场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最后变得高贵而绵长。”前半生渴望认尽他人,后半生在此基础上渴望于过好生命当下时空的延伸。如此,众多面貌最后化聚成一张脸。“我”的脸——亦是人类共同的容颜。
点评:本文标题属于论点型,先论述“年轻时,我想成为任何人”是基于“向善之心”与“向适之心”的博弈与融合,进而指出“成己身”的原初之心似被忘却,自我的可能性在这盲目构成的范式中被消解,最后得出年轻时确应“入乎其内”,从任何人的身上,找到自己;在这之后,切记要“出乎其外”,超越对他人的模仿,凝练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的结论。
全文引用恰当,结构清晰,围绕“成为任何人”与“成为自己”论述观点,属于考场作文中的上乘之作。
廓然自立(一类上)
著名剧作家赖声川曾言:“人就是要打开自己。”在信息技术啸聚挥帜的时代,我们轻而易举地便能看到他人的生活,了解他人,并给予自己立人一些启迪与借鉴。因此,年轻的我们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己”,重塑自我,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诚然,总有经典大家的身体力行使我们仿佛顿悟,并汲汲“吸取”;总有世俗标准的强大影响,令我们不得已去套用,调整自身。但在这个不断成为任何人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甚至忘却自我的存在,也失去了廓然自立的能力。
首先是年轻造成的认识体悟不充分不深刻,曾经被羡慕的年轻的资本——可塑性强,固然与
成长和认识自己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可如若不结合自身而加以运用,则会使矛盾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对外探索和向外汲取的前提,应是有自我这一主体,而非舍本逐末地无目的式借鉴。我们或因缺乏对自身的充分认识而拥有假定、臆想的观念,致使一切“成为”都变成空中楼阁。 在此意义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能带来自我超越的降临。周国平先生一向强调“自我的觉醒”,无论是对于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还是理性之力的“崛起”,拥有自我意识,必然是实现自我超越,甚至是同古今贤人并驾齐驱的坚强基石,这不仅关乎认识自我,更是能立足自我,并投身“大事业,大学问”,带来那份特立独行的底气。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尤应塑起其内生精神,使自己的精神直立起来。纵使“他人既地狱”,哪怕时代的风暴来袭,也能够廓然自立,不为任何诱惑、任何由强大的世俗催生的条条框框所动摇束缚。
诚如历史学教授阎步克所说:每一个墓碑之下,都是一部世界史,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宇宙。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圈。我们会找到所艳羡的那种人格。也会因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而眼花缭乱。唯有在廓然自立后,我们能带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宇宙中心注视苍生,以静力量对抗外界的热与浮动,并在吸取他人和想成为的“任何人”身上之精华,奉行拿来主义而非丢弃“全身主义”之后,实现个体转型,积淀年轻的真正“资本”。
当然,这廓然自立并非是要我们同外界隔绝,如此隔阂并不是可取之策,伍尔芙曾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行走于世,始终不忘走进自己的内心;胡适先生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我,但又积极“入世”,为着时代的苦难贡献自身,同时“不说时髦话,不唱时髦的调子”,终成大家中的一员。
平衡个体与外界,“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大抵是廓然自立的真谛所在。
点评:标题即明确观点“自立”,且以“廓然”一词来修饰,“廓然”此处当指不受外界干扰之意。开篇先摆出观点“借鉴他人,重塑自我”的论点,把 “任何人”和“自己”两者巧妙结合。接着有序铺开论述:先在肯定他人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如今不乏自我意识丧失,自立能力丢失之现状;然后从“年轻人”这个限定词入手,指出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不够体悟不深”、 “舍本逐末的无目的式借鉴”;接着重点论述“自我意识之觉醒”和“塑造内生精神”的重要性,以此突出廓然自立的人格。文章及此并未停笔,而是又重回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辩证地指出廓然并非是与外界隔绝,最后强调平衡个体与外界才是真正的廓然自立的人格。
本文层次丰富,推进有序,事例精准,语言亦有亮点。
勿忘己(二类上)
很多人在年轻时,时常会说:“我想成为科学家,探索世界规律,像居里夫人一般;想成为医生,救死扶伤,像……”但却很少说:“我想成为自己。”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却不值得提倡,在年轻时人首先应树立自身价值观,先成为自己,而非成为任何人。
依理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缘由,首先是外部世界多样美好的客观因素致使的。在当今世界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存在,因为时代科技发展,由2G到5G时代,人们接受着外部世界信息,尤其是5G时代,视频已作为社会性大众认知传播途径,使每个人的生活得以被看见,且效果“活色生香”。毋庸置疑,年轻人们在看见那些使他们崇拜的人时,想成为他们。
其次则是年轻人自身原因所致使。年轻时的人们心智未完全成熟,向往诗和远方,对一切抱持激情的态度,导致他不会回头看向自己的内心。年轻时的人们无法理解“想左右他人的人,须先左右他自己”,而理想成为任何人时,须先成为他自己。
而我们,归根结底,需要明确任何人和自己的关系。在年轻时,我们需要观察任何人,他们的困难或成就,汲取他人的经历经验,这将对成为自身百利而无一害。通过任何人,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成为自己。最终自己也会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想成为的人。毛泽东年轻时在“橘子洲头”抒发壮志,成为自己想成就的:收复祖国;居里夫人年轻时本可像其他小姐沉溺在赞美的泡
沫中,却想成就自己之想:不断创新;梵高不想成为周围那些因给人作画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有钱人,他想成为一个用艺术发现不一样的世界的艺术家。他们都是观察他人行径后明确自己所想成为的人。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不忘自己呢?我们应该学会自思,坚定人生价值观。帕斯卡尔曾言“人因思想而伟大”,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可见自思的重要性。回归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知道自己不足,或是优柔寡断或是大意易怒,知道自己的优点,或是沉着或是细心。依此明确自己改进的目标,再树立和选择人生价值观,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当今高度流动化的中国,每个人得以从整体脱离出来,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成就自己想成为的人,自媒体人或博主。所以年轻人更不能忘记成为自己!
点评:本文观点明确:成为自己,而非成为任何人。对想成为任何人的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论述比较充分。成为任何人和成为自己的逻辑关系有辩证思考:汲取他人的经验,成就自己。论据充分。能联系现实来思考如何成就自我。论证语言有力,论证方法多样。
成为更好的自己(二类中)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可曾因羡慕牛顿而想当一名科学家?又可曾因羡慕杨利伟而想当一名宇航员?相信每个人都曾在心中编织过这样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我要说做好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个人经历有限,视野与格局尚未开拓,不够全面。该现象的存在是有范围界定的——“年轻的时候”,年轻是热血、奋斗的代名词,意味着一个个尚存稚嫩的孩子来到全新的世界后的无所畏惧。“因为无知,所以无所畏惧。”想成为任何人,这股冲劲与目标固然是好的,但如果一味追随他人的脚步,而在探索的道路上丢失、迷失了自己,那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由于个人经历尚未丰富,视野与格局仍局限在自己所看到、所认识到的那一个狭隘圈子里,因此人年轻的时候往往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之所以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的原因还在于他对自身缺乏自信与勇气。人无完人,或许那些科学家、政治家、明星看似光鲜亮丽,可实则背后的痛苦与辛酸,又有谁知道呢?我们不能因他人的生活看似完美快乐而盲目追求,上天既然赋予了你的生存,那么你便是独一无二的。何不试着做好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呢?毕竟“人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值得好好珍惜把握的!
在信息化浪潮裹挟的今天,主播这一新兴职业如春笋般涌出,我想没有人不羡慕薇娅、李佳琪吧?或许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网红主播,可谁都能轻易成为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或许只有体验过别人的人生之后,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有多美好!
在这纷繁的时代,何不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做好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或许总有一天,你会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创造出一片小天地!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对成为自己和成为任何人的逻辑关系有一定的思考。也分析了为什么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容易想成为任何人,而忽视和迷失了自己。原因分析入理深刻。但是在为什么要做自己方面分析得还是相对比较弱。语言表达比较流畅,书写规范。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二类下)
年轻是一个人的资本,我们这个时期天马行空,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往往会在那个时期想成为任何人,却唯独忘了我们自己。这是一种普遍,也无法改变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种想成为别人的思想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
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羡慕心理,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地去避免他,而是要学会坦然接受自己这种想成为他人的思想。
而年轻人想成为任何人的现象,其实是年轻人为理想、为追求的一种体现,是不应被扼杀的。年轻就像一团火,他们有冲劲,有一意孤行的勇气,想成为他人也是他们在寻找自己定位的一个过程。他们迟早会从“成为任何人”到成为“一个人”,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然而,也有部分人,在这个想象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过于想成为别人,因而沉溺于这个想象,也就迷失了自己。因此,在想成为任何人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你自己。 不要只想着成为他人,要成为自己,这才是一个年轻人在寻求自己定位路上应该得出的结论。就像一句话“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成为你自己,迟早有一天,你也可能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别人想成为的人。
那有人提出疑问,成为“任何人”岂不会成为“成为自己”的障碍物吗?其实并不是,这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
在我们“成为任何人”的追求道路中,我们会变为“成为一个人”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而成为“那个人”则成了自己的动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你成为不了“那个人”,但“那个人”可以为你提供动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因此,我们要梦想“成为任何人”,最终“成为自己”,让成为任何人做自己的动力、自己的目标,在他的鼓励下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再“成为自己”。
成为任何人是“梦想”,成为自己是“现实”,让梦想为现实加油,这才是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正确思想,即: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点评:本文对想成为任何人的原因分析较为清晰 ,合理。同时也有辩证的思考道,提出只想成为任何人这样的一种做法的危害。并且也提出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目标。逻辑关系比较清楚,但是为什么要成为自己论证还显得模糊不清。同时论证手法比较单一,语言表达不够丰富。
勿忘自我 (三类上)
许多人小时候。想必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人答奥特曼,有的人想成为像爱迪生一样的科学家,有的人想成为下一个马云,有人则仰慕电影中强大酷炫的警察,种种答案五花八门,却鲜有人以“自己”作为本位。开展未来想象。年轻人们多想要成为他人,可能是任何人,却唯独忘了自己。
为什么人在年轻时总将目光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呢?显然,人们想成为的人,大多不是无名之辈,至少是年轻人定义里的“成功人士”。当年青人向社会对伸出探索的目光,他们会发现世界之大之复杂。比他们优秀有能力的人之多,四目望去,随处可见人生经历丰富的思想成熟之人,资历丰厚的前辈。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达成众人眼中“成功”的人。年轻人,在知识、经验、财富、地位上的落后,让他们端出景仰。年轻人的野心和热血让他们羡慕强者,想成为强者。这看似包含激情自信的理想宣言,又何尝没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与不自信?他们下意识地想成为那些他们想成为的人,却没有考虑过现在自我的地位。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成为任何人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强者本身。
我们想要成为其他人,还因为我们潜意识将他人作为标杆。或许从小,我们便被灌输了许多。“应该”做的事,“应该”成为的人,众人的人生大多大同小异,生活好似有标准模式,我们大家都在沿着那条轨迹向前行走。于是我们便认为人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在前人甚至同龄人里寻找榜样。就在嫌弃着父母总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却也在为自己默默找到标杆,追寻、仰望。
或许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是“标准生活”下的佼佼者,但更多的,可能是让人激情澎湃的特立独行的传奇人物。但我们需要知道,那是他或她的特立独行,不是你的特立独行,他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