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区早熟、抗旱、丰产型玉米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报告
张莉
【摘 要】近年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为甘肃省旱作区农业增产的主要科技支撑,甘肃省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利用该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作者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白银市平川区通过相关品种的对比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主栽种植品种,为确保当地粮食增产提供了参考。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2
【关键词】旱作区 丰产型玉米 新品种 引种 试验报告
近年来,玉米新品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相比之下,所推广的适宜高水肥条件下种植的丰产型玉米新品种很多,而适合我区高海拔山区种植的早熟、抗旱、丰产型玉米品种几乎没有。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高海拔山区秋粮种植主要以糜子、谷子、荞麦、夏播大豆等为主,产量较低。因此,选育适宜白银市平川区高海拔干旱山区种植的早熟、抗旱、丰产型玉米新品种,对提高该区粮食总产量,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及大力发展养殖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银市平川区种田、复兴两乡地处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属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为了筛选出适合本地旱作区栽培的玉米优良品种,课题组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该区的种田乡种田、北庄两村进行了玉米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金穗3号”“酒单4号”“沈单16号”“中单306”“豫玉22号”和“中单2号”(CK),共6个品种处理。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种田村的旱川地,海拔1 975m,年降水量240mm左右,年均气温7.2℃,无霜期150d左右,土壤为川地黄麻土,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覆膜时间在3月上旬即顶凌覆膜。起垄覆膜方法:先起双垄(小垄宽40cm、垄高15cm,大垄宽70cm、垄高10cm),每110cm为一个带幅,使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再采用宽幅120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小垄两侧沟内播种(沟距40cm,大小垄共宽110cm),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70 cm、窄行40cm,株距40cm,播种密度为45450穴/hm2,试验播种时间为4月20日。各处理施肥量均相同,即施氮肥(纯N)300kg/hm2、磷肥(P2O5)90kg/hm2,全部磷肥和40%氮肥按小区称量于起垄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小垄的垄带内,60%氮肥分别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作追肥。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6×3.3m2,3次重复,随机排列。玉米成熟期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考种,收获时每区单收单打,统计产量。其它管理同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玉米品种的引种试验对比产量结果见表1。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极显著水准,且产量表现较好的“金穗3号”与对照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准,而酒间差异达到“酒单4号”则与对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6个参试品种以“金穗3号”的产量表现较好,平均产量达到10410kg/hm2,比对照“中单2
号”增产555kg/hm2,增产5.6%,其次为“酒单4号”,平均产量10005kg/hm2。比对照增产150kg/hm2,增产1.5%,“豫玉22号”因未成熟减产幅度较大,其它几个品种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说明供试玉米品种因受到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出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对本地旱作玉米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力度,为全区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加速推广提供良种保障。
各参试品种生物及经济性状表现见表2。各品种的生育期分别为“沈单16号”为150d,“金穗3号”为145d,“酒单4号”为140d,“金凯1号”为150天,“中单2号”(CK)是155d。除“豫玉22号”生育期最长,未能成熟外,其它参试品种均较“中单2号”(CK)短10d左右,基本能够正常成熟,其中,以“酒单4号”和“金穗3号”2个品种的成熟情况较好,而“沈单16号”“金凯1号”的生育期稍长,如海拔超过2 100m或当地早霜来临期提前,均无法保证其正常成熟。因此,在本地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以选用“酒单4号”“金穗3号”作为当地玉米主栽品种加以推广。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玉米品种中,只有“金穗3号”和“酒单4号”2个品种较对照增产,且生育期短,能正常成熟,可作为白银市平川区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 3.2 讨论
在白银市平川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关键是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早熟、丰产性较好的玉米优良品种,并加以推广应用,这是该项技术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