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

刘 宁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诗文关系理论,中唐到北宋多集中于对诗文差异的揭示,而南宋以后则偏重诗文相通、诗文一律的主张。这与古典诗歌创作的历史演变有密切联系。中唐到北宋,以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以文为诗”特征,因此,理论上严诗文之别的要求比较突出;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则在继承“以文为诗”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诗歌表现艺术的独立性,全面超越了“以文为诗”,此时,有关理论反思的重心就转向了揭示诗文之相通。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非常强调诗与文的差别,这与其诗歌深受韩、白、欧、苏“以文为诗”影响,而对“江西诗派”较少取法的创作格局密切相关。 【期刊名称】汉语言文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2)004 【总页数】9

【关键词】赵执信;诗文有别;诗文相通;以文为诗

诗文关系,是中外诗家、文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专辟一章加以论析,相当细致地揭示了这一问题复杂的内涵。①朱光潜著,朱立元导读:《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3-99页。朱先生的讨论,在中外两方面都留下继续推进的空间,从中国古典诗学和文章学来看,对诗文关系的讨论,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问题传统,无论是诗文一律,还是诗文互异的认识,都与诗文创作及理论的发展变化有复杂的联系。本文即希望从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对诗文关系的思考入手,立足赵氏的诗学渊源与创作格局,反

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

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刘宁【摘要】中国历史上的诗文关系理论,中唐到北宋多集中于对诗文差异的揭示,而南宋以后则偏重诗文相通、诗文一律的主张。这与古典诗歌创作的历史演变有密切联系。中唐到北宋,以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以文为诗”特征,因此,理论上严诗文之别的要求比较突出;而以黄庭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se3o7pe0u0cqsi0v0jd0weks4q8c700nu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