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教学流程 :

T:现在开始上课,首先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我是九月份来北京的。 T:问他。

S1: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S2:我是十月份来北京的。 T: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我是从美国来北京的。 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从哪来北京的? S2:我是从越南来北京的。 T: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我是坐船来北京的。 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 S1:你是怎么来北京的? S2:我是坐飞机来北京的。 T:好,完整地说一次。

S:我是十月份从美国坐飞机来北京的。 教师示意另一学生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 T:好,再来一遍。

S:我是九月份从越南坐船来北京的。

T:好,下面是老师写的一句话。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大家跟我 一起 学生跟读

T:我们来复习上节课。上节课有这么一段话是“他什么时候回来的?”而回答 是“他昨天就回来了”。大家用今天“是……的”强调的方法来说一遍。 S:他是昨天回来的。

T:看看关键词“是……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这个。它的用法就是强调他 后面的这个词。比如说“他昨天回来的”强调的是“昨天”,不是“今天”,也 不是“前天”。回到课文,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 长城”,大家跟我一起 学生跟读(正音“自行车”) T:是谁骑自行车去长城呢?

S: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去长城的。 T:北京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去长城的? S:北京大学的学生是骑自行车去长城的。 T:北京大学的是骑自行车是去哪呢? S:北京大学的学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

T:这三句话“是”的位置不一样,它强调的部分也是不一样的。第一句话它强 调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第二句话它强调的是“骑自行车”,第三句话强 调的是“去长城”。所以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如果你要强调一个部分,那么你可 以把“是”放到你所强调的部分的前面。回到这句话, “我是九月份从湖南坐火

车来北京的”,我们强调的是“九月份”,如果我们要强调“从湖南”,“是” 就要放到“从湖南”的前面。

S:我九月份是从湖南坐火车来北京的。

T:如果我们要强调“坐火车”,这一部分,“是”就要放到“坐火车”的前面。 S:我九月份从湖南是坐火车来北京的。

T: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的”,中间的省略号就是“是”所强调的部分。大 家再把例句读一遍。

案例分析: 经过视频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课程类别:语法课

2. 学生群体:中级水平(由语言点难度,学生反应速度以及发音水平推测),年 龄约 20 多岁,文化背景来自全球各地。

3. 目标语言点: “是……的”

4. 教学重难点: “是……的”句型的强调部分。 5. 教学使用教材 不详) 课程整体评价: 教师教态良好,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 “练”,使得学生

有大量开口说的机会,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 教师围绕几个例句进行变形, 在示范过后, 主要的衍生句型 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达到了教师放权于学生的效果。 虽然视频只有 5 分钟,但是 可以看出这个视频完整地演绎了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全过程。 根据《对外汉语教学 引论》中列出的几项教学原则,可以逐一做分析。

1. 学生为主的原则: 如上所说,在本案例中,教师突出了学生的“练”这一重点,精讲多练。并且在 设问方面能让学生互相提问,达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本案例中所列出的例句, 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实用, 也贴近他们的生活现实。 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实用性的 原则。另外,虽然学生很少,但教师在点名时能叫不同的学生回答,体现了教学 中给学生练习机会均等的原则。 然而本案例中的部分例句, 诸如“北京大学的学 生骑自行车是去长城的。”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日常很少去说,也会觉得别扭。 通常中国人会省略不需要强调的部分。 这样的句子一般作为 “北京大学的学生骑 自行车去哪?”的回答,而一般比较地道的回答或省略其他成分,直接说“去长 城。”尽管为了突出对比, 这样的句子可以出现, 但是这种教学中作为解释性的, 且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例句,应该如何使用,使用多少,都值得商榷。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案例中基本上达到了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要求。 先由从前学过的句型转移到 带有“是……的”的句型。也做到了提示由多到少,先前是需要说明“是”的位 置,后来就可以直接用手指词语作为提示, 无需再口头提示。 是符合学生学习规 律的。然而或许是时间所限等原因, 本案例中的练习方面仅仅是围绕给出的三个 例句,没有进行扩展。 当然如果是 5 分钟讲课演示无可厚非,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认为还应该在给出的例句完成以后, 由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自行使用刚才学过 的句型来造完整的句子。 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检测到学生是 否真正掌握了该语言点的用法。 3. 直观形象的原则:

在本案例中, 教师全程使用汉语而没有使用英语或学生的母语, 达到了浸入式教 学的目的。然而或许是条件所限,教师并没有使用教具,也没有使用幻灯片、图 片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在语法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卡片。例如本案例 中就可以把“是”写在卡片上,通过贴在句子不同位置来强调语法点。更加直观 形象,也是学生容易记忆的。 本案例中使用已经写好

针对留学生水平并能结合上节课所学语言点来进行教学, 课堂上 而并非只

是老师讲解。

的板书属于更为传统的教学 方法,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有可能会缺乏吸引力。

4. 课型分明的原则: 本课应该是综合课当中的某一语言点讲解, 可以说属于语法课的范畴。 在这一点 上,教师对于课型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教学方式符合语法课的特征和原则。 当 然,课型分明并不是指只要不属于该课型范畴的一律不管。 在本案例中, 教师对 学生“自行车”的发音问题也进行了正音,然而正如上面提到过的,语法课强调 的是语言点的运用, 因此在教学中, 如何保证学生学会语言点才是重点。 在案例 中教师只是以黑板上已列出的三个句子为依据进行变换,并且要求学生重复跟 读,又有了点口语课的样子。作为语法课,我还是认为需要更多样的练习,比如 上面提到的情景造句练习。

5. 随讲随练的原则: 本案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很明显, 从一开始的例句练习到后来加入语言点的变化 练习再到学生之间互动练习, 可以说练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的多练有助 于让学生消化知识, 也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的依据。 在练习的量 上,本案例做得很到位。然而还是刚才提过的,练习的种类过于单一,只是在板 书的限制之内, 没有脱离板书让学生自行发挥。 机械的练习虽然简单, 但是对于 学生的需求来说或许不够,也难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语言点。

6. 轻松活泼的原则: 在课堂气氛方面,本案例教师举止大方,穿着得体,有亲和力,并没有太大的问 题。然而教师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少显得有些死板, 难以营造轻松活 泼的气氛。当然作为一个 5分钟的演示视频, 加入做游戏等能调节课堂气氛的环 节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是面对年轻学生, 教师应该尽可能使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避免“满堂灌”式的讲解。尽量创造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 可以参与进来的活动,寓教于乐,可以打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特定 情况下也需要善于制造幽默。 然而要注意的是, 在有些文化中的幽默在另一些文 化中可能就成了冒犯,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相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7. 注重效率的原则: 本案例将一个语言点的讲练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左右,可以说课堂效率是挺高的。 除了必要的正音, 也基本上没有涉及与语法课无关的内容, 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 错。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课堂效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如何又快又好地讲 解语言点, 基本的原则还是要求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在本案例中所有的例句都 在围绕“是……的”这一语言点展开,重点很鲜明,是比较成功的。 8. 严于要求的原则:

作为一个 5 分钟的演示教学视频, 难以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 因此这一原 则方面无从评价。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完成预习、 复习及作业任 务的根本,只有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教学才能正常进行。另外,严于 要求的原则不是仅仅对于学生而言的, 对于教师来说, 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包 括自己的仪态,讲解的科学性、趣味性,对学生的态度,教学法的掌握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 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能在 5 分钟左右 的时机内完成一个语言点的讲解,其方式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据以上 8 个教学原则逐一分析, 我们发现该案例基本上都能够符合那 8个原则的要求。 上 面也提到过一些美中不足, 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然而对于一个 5 分钟的演 示教学视频,我们也不能苛求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无瑕。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 借鉴该案例中成功的部分。 同时我们也需要评价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能按照教学基 本原则进行。 当然,教学原则只是指导性的, 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原则来 刻板地规划我们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流程:T:现在开始上课,首先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S:我是九月份来北京的。T:问他。S1: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S2:我是十月份来北京的。T:你是从哪来北京的?S:我是从美国来北京的。教师示意学生互相提问S1:你是从哪来北京的?S2:我是从越南来北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se1f1fxzb3qhtz4wh2h1h1yk7phau00sm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