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二者都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 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分配制度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土地)。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财政收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与效率二者也有矛盾的一面。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导地位)、利润、债务及其他收入 (费)。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6
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入与支出 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与基入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的作用(加粗) 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税收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只7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依法
纳税人 负税人 纳税 依法纳税 有当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时纳税人才是负税人。 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秩序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与计划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宏观调控 挥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 全面建成小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8 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康社会的新要求 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加快转变经展全局的核心地位) 济发展方式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4)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5)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 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9
有利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不利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原因: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如何做:①范围、领域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引进来”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的最重要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发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引进来”的含义:“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与“走出去”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措施:①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相结合的战略 平。②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原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