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 《论语·宪问》(二则) 课标陈述 知道“仁、德”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意义,要崇尚正直,懂得以德报德,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学生现在水平对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仁人志士是如何修身养性的知道的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1、知道并记住《论语》。 2、知道并能正确理解“有德者必有言”这句话的正确含义。 学习目标 3、知道并能正确理解“以德报德”这句话的正确含义。 4、感受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1、通过评价设计一,检测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评价设计 2、通过评价设计二,检测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评价设计三,检测学习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评价设计四,检测学习目标4的达成情况。 教具学具 挂图或简单课件。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一、诵读感悟 (一)有德者必有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的内容,完成评价设计一的问题: (1)《四书》指的是哪四部著作? 学习活动设计 (2)《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学生看书并交流回答。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P2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完成评价设计二的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有德必有言”这句话的含义的? 学生组内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二)以德报德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4的内容,完成评价设计三的问题: “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这句话出自《老子》。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报复的态度是: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呢?为什么? 学生看书并交流回答。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态度、个人道德及修养等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评价设计四的问题: 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你认为作为中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学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可以各抒己见。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作业设计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论语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 言行一致 板书设计 仁者必有勇 有勇有谋 以直报怨 明辨是非 以德报德 知恩图报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分析能
力,但对文言文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这门课程,基本的方法就是诵读、记背;熟读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自然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论语 宪问》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把教学内容选在教方法上____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孔子的思想的方法。怎么教——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平台,让学生动起来,所以有了课堂的精彩。
点评1读解结合,使学生随着对文章理解的深入,主题出现。 点评2学生在语录理解这一块用的时间比较长,使整堂课看起来不够紧凑。
点评3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是有估计的,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引导得当,就能达到目标。
点评4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文言文,要有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文本。
点评5最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课前预习比较到位。
点评6学生对文意理解的较好,能举一反三。
教材分析
《论语 宪问》是山东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传统文化全一册第一单
元的第一课,是选自《论语》十三则里的二则。这二则篇幅不长,但道理深刻。通过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和启发性的语句,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出。他还主张对人对事要明辨是非。这篇文章难以理解,面对初中的学生,由于他们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对文言文还较陌生,因此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论语 宪问》评测练习
一: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 )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 )。是( )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
二:四书包括《 》、《 》、《 》、《 》。 三:你是怎样理解“有德者必有言”这句话的含义的? 四:《论语·宪问》中,对于“报德”与“报怨”的问题,孔子主张“________”。
五:孔子认为真正的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定会有名言留给后世。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有嘉言懿行,流传至今;但是有些人,文章写得好,口头上有修养谈道德还行,但他本人却不一定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良知与责任心。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这两类人吗?
六: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你认为作为中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深切的感受作为教的主体,教师不能一味地按教学计划行事,更不该视师生合作互动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于不顾。而要有强烈的课堂创造意识,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生成点,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或适度点拨,让学生深层感悟,或抓住契机,让学生深入探究,或触类旁通,引领学生获取新知。
另外,“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践行。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同时,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的民主化,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课标分析
根据《传统文化课程标准》,7-9年级的学生要“掌握中国的人文精神,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传统文化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并记住《论语》。
2、知道并能正确理解“有德者必有言”这句话的正确含义。 3、知道并能正确理解“以德报德”这句话的正确含义。
4、感受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