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这首诗开头巧妙地化用唐代诗人 《清明》的诗句,以抒发一个孤身行路之人心中的愁绪。(1分)(在空格内填人名) 杜牧(1分)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叠词“寂寂”渲染了周围寂静、冷清的气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B颈联通过“登楼望远”的细节,表达了被贬外放的痛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 “难成醉”“易断魂”,不仅诉怨恨,更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激情,颇让人同情。 D全诗内容是向异地友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末句直抒胸臆,而又弦外有音。
A (“寂寂”渲染了贬谪之地的僻远荒寒和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感,是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而不是为了“状难写之景”)(3分)
16.清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尤其是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颔联作赏析。(4分)
(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要扣住题目“景与情的关系”,掌握答题套路:三个步骤:⑴赏析点(1分);⑵写了什么样的景物(1分)、有什么特点(1分);⑶透出了什么情感(1分)。
赏析点: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例1:颔联二句二景,层次分明,一远一近,既朦胧又清晰。隔水有寺,淡烟笼罩,竹林掩映;路边小村,疏雨纷纷,春花凋落。整个画面的意境疏淡,凄清、冷寂,营造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惆怅。 例2:作者借对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景物的描绘,把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展示出来,画面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委婉地传达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惆怅。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7分)
百丈山记 朱熹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 ) ⑵日光烛之 ( ) ..⑶台当山西南缺( ) ⑷日薄西山 ( ) ..
⑴美景 ⑵照 ⑶面对、正对 ⑷迫近(4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D.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
C (2分)(A前:才,副词;后:竟,副词 B前:来,连词;后:把,介词; C它的,代词; D前:并且,连词; 后:地,连词)
1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6分)⑴乡里的人在石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了祭神的祠堂(容、度、而,各给1分) ⑵因此每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来记述这些地方的景致,献给一起游玩的几个朋友。(各、别、识,给1分)
20.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2分)
移步换景(2分)
21.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 ,同时更表达了他 、 的品格。(3分)
涧水瀑布的壮美景色 (或:美景给自己的美感享受)(1分) 热爱自然(1分)、不畏艰险(1分)
[翻译]: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
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
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
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22.第①段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请作分析。(2分)
以“尽其用而无憾”和“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两种树木,与备受摧残的树木对比(1分),反衬后者木生灵芝的不幸和无奈(1分)。
2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用短句整句(或排比),简练有力,语气强烈(1分),揭露了社会对人才的
粗暴摧残,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愤慨(1分)。
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C
A.树木能被应用,能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都是幸运的。 B.树木丧失生机是被当成木柴、被砍杀、被践踏的结果。 C.灵芝的生长意味着朽木焕发新生,“我”以为是祥瑞的。 D.我家院中生有灵芝,五色俱全,见到的人都向我祝贺。
25.第②段引用《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用意是: (2分)
证明楙树是材木;批判前主人扼杀它的生机生气、对材木戕害摧残的行为。
26.请从“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对本文做简要的评价。(3分)
本文以“木”喻人才,以树木被砍伐烧割践踏喻人才遭摧残扼杀(1分),以树木朽败生芝菌,喻人才遭摧残扼杀后生机断绝(1分),更以世俗把树木腐朽生菌当做祥瑞,比喻社会荒唐变态的人才观(1分),揭示了人才不幸的根源,批判了摧残人才的罪恶(1分),表达了爱惜人才的强烈愿望(1分)。
[参考译文] 凡树木的生长,不成材则罢,成材就做成栋梁,做成舟楫,做成普通的日用杂
物。树木种在廊庙,出现在江河湖边,树立在五都市场,都能尽其用而不留遗憾,这就称之为有幸。其它的不被人所用,而生长在山林,种植于园囿的,在春天开花,在秋天结果,按照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尽用其才,而姑且满足它的生长,说有幸,亦是可以的。可是比这种情况还不如的,就作为柴来烧,以及做积存备用的木柴而被砍伐,斩割了发芽的生机,又从而去践踏它。那些机会以后想要实现也是不可能的,而它的生气却是绵绵延续而不绝;下雨出太阳时所遭受的,干湿气味所侵蚀的,在它将要朽败之余,在树木的枝干上就生出众多的灵芝菌菇。人看见灵芝菌菇的生长,就啧啧夸赞为“祥瑞之物”。呜呼!这祥瑞之物的确是祥瑞的,但是从树木来说,那是它的有幸呢?大概甚至也是它的不幸吧?
道光四年,我迁居到城北的老浮桥,庭院有棵楙树,前主人砍断了它。第二年,就有灵芝在根部生出,一支主根九枝茎,灵芝的五色具备。我看了,就私下有感慨了。《诗经》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也称木瓜。人们知道这是材木,但是前主人却遏制它的生机,阻断它的生气,使它处于不幸的境地,那么灵芝的生出难道是偶然的吗?今天我家住在此地,而灵芝恰好生出来,看见的人于是就祝贺我是祥瑞的。我的祥瑞是为何而来的呢?为此,我告诉各位:凡是天下遇到可作材的树木,希望能早早地爱惜它,不要使它遭到不幸而到灵芝生长的地步,这是可以祝贺的啊。
二 作文 70分
27.阅读下面的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诗经》中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现实努力;乐府中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宿命安排;苏东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伤;辛弃疾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而顾城有“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的困惑。
请以“咫尺天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以发表
自己的看法。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说明:
要求学生进一步具有思辨和分析的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实例,都是相距很近,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要紧扣“咫尺”与“天涯”之间看似很近,其实很远,而又在相互转化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哲理,能作比较清楚的分析,尤其是要在对如何处理“咫尺”与“天涯”的关系上有明确的认识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