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及例文点评(二)
2018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同学在本班墙报提到,课本里的有些内容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劝说》中说蟹六跪而二螯,而实际上,正常蟹有一对像钳子一样的足来掘洞、防御和进攻,叫做螯足;还有四对足是用来步行或划水的,叫做步足。说六跪不对,应该说八跪。
又比如《孔雀东南飞》里说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古今其他诗歌中也往往用鸳鸯比喻夫妻恩爱,忠贞厮守。但研究发现,鸳鸯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关系。
这位同学发问道: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他的发问作出回应。 要求:800字以上,题目自拟。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对材料中那位同学的发文作出回应,这是写作任务的核心。那么,那位同学的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对这类出现在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应该怎么对待?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问题的对象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而不是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这个修饰成分。有不少同学看了一遍题目提笔就写出对于经典我们要批判的继承,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作文任务要求,是偏离题意的。 在弄清楚了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对象之后,接下来就是回答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果仅仅是回答如何对待不科学的内容这个问题,那么很简单:既然不科学,那我们就更正它,让它成为科学的内容不就可以了吗? 然而,这个问题的对象还有一个修饰成分,我们在审题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经典文章中、习惯认知和说法里的这个关键性的限定条件。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个限定条件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思考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和说法对我们人类的价值意义,从而明确立意的方向。
显然,人们阅读经典文章,认可习惯认知和说法,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价值,而这个价值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针对客观世界,另一个层次是针对主观世界。经典文章和习惯认知,在客观世界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在主观世界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滋养心灵,寄托情感。
所以,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们的立意就有了方向: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层面,我们对于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就应该区别对待。
这样立意表面看上去显得模棱两可,莫衷一是,不符合观点明确的要求。然而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维度,在立意中体现出考生对于世界的本体论思考,更能显出深刻的内涵,达到高瞻远瞩先声夺人的考场效果。
而且,题目的任务本就是需要考生作出回应,那么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完全符合马列主义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要在后面的行文中结构清晰,言之有理,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我想,阅卷老师是不会仅凭经验主义就判定文章中心不明确的。
为了更好的引导考生思考本题的立意思路,我试作一篇下水作文,肯请同侪斧正。 残旧的诗 惠东中学
杨笑天
王尔德曾写到: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可见,人们在面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所采用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因此,针对这位同学的发问,我的回应是:区别对待!
面对客观世界,人们往往运用经典文章、习惯认知的内容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然而,当这些内容是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时候,那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挑战权威,捍卫真理。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柏拉图的理念说,才为西方的科学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如果哥白尼不质疑地心说,就不可能提出日心说;如果伽利略不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假说,就不能为现代物理打开枷锁;如果达尔文不质疑神创论,就不会有进化论;如果爱因斯坦不质疑牛顿力学,就不会有相对论,如果……而他们所质疑的,都是几百年来甚至是上千年来的经典文章、习惯认知。如果这些伟大的人类智者不敢质疑经典,挑战权威,捍卫真理,那么人类的文明将永远被黑暗笼罩。可见,勇敢的向经典中不科学的内容挑战,是推动科技进步,人类发展的源动力。
然而,人类的世界还有另一片天地,那就是主观世界。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科学将无法束缚人类想象的翅膀。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文章、习惯认知都能用科学的标准去评判,至少在主观世界不是。在这个内心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准是美。这美,就是人类最真诚的情感体验。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世间难寻,却是我们心中正义的化身;杜鹃鸟并不啼血,却寄托了我们的哀愁;年兽更是子虚乌有,却不妨我们在过年之际点燃那一串串辞旧迎新的爆竹……可见,人们对待这些经典文章或是习惯认知的内容,并不是以科不科学,符不符合客观实际作为评判标准的,而是更加它们能否满足我们对于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对于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滋养心灵,寄托情感的不科学内容,我们显然不能够一棒子打死,将它们扫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平心而论,即使我们现在知道了鸳鸯并不忠贞,却仍然会给新娘披上绣着鸳鸯双栖图案的盖头啊。
高晓松说过: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存在于经典中的那些不科学的内容,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吟出的一首首美丽而又鲜活的诗,也许我们现在看去未免残旧,但这些诗篇,必将引领我们走向远方。 二、枯叶蝶解析作文题
首先回顾一下高2015级成都一诊作文题和枯叶蝶对之的解析的部分文字: 作文原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要引导贫困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枯叶蝶解析(节选):
成都市一诊作文题在思想内容上向全国卷1(爱国)和卷3(为社会热点立言)学习,紧盯时政热点——精准扶贫;在形式上向全国卷2(6句话选两三句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为
基础立意),是多重观点型复合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类作文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一)作文题中写作任务驱动如下:……
4、思维驱动:首先要求对材料做分类,然后做选择,接着对所选的材料做辩证分析,辨清关系,做到有机关联。由此出发,紧紧围绕扶贫的核心,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思考。 (二)材料解读与选择
材料1:古语,讲人穷就志短,物质穷的恶果。 材料2:政策,讲要主动脱贫致富,扶贫的策略。
材料3:哲理,讲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对贫穷的认知。 材料4:方针,讲要精准扶贫,真扶贫,扶贫的策略和手段。
材料5:认知:讲物质贫乏会限制精神的高度。对物质贫穷的认知。 在选用这些材料的时候,既可以正面运用,也可以反面使用。 (三)写作任务指令
题目中没有明确的任务指令,这需要写自我构建,当然需要根据选择来构建,譬如: ……
(四)立意
1、扶贫首扶志2、扶贫更要扶智3、我们都是贫穷者(我们都需要扶贫)4、可以贫但不可以穷(人穷但不能志短)5、物质精神两手抓,脱贫致富成坦途6、政府精准扶贫,个人自立脱困……
换言之,这个作文题要求一是围绕脱贫(或扶贫)来写,二是要从所选材料的辩证关系入手做思考。
未央中国梦(55分)
(标题不错,大气,也有文采。)
青灯为墙,旖旎为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是海子的憧憬;实现中华之伟大崛起,则是当代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为此,民富、志富、智富缺一不可.
(引用海子的诗,不错,由此引出实现中国梦。但后面的结论太突兀,而且三者的并列不当。可以这样表述:为此,国强、民富缺一不可。而民富,则需要财富、志富、智富三者齐备。)
走扶贫之路,启筑梦之航.
(以此为分论点,由扶贫切入,还是不错。后面两个分论点同样句式,构成明晰的层次和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筑建,需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最高领导人的脚印征踏了神州的大片土地,察贫困人民之艰辛.然后,立足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思想得以普照。中国的扶贫工作浩浩荡荡地展开。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普及……中国梦进驻山乡,霓虹灯与油灯的距离正在缩小。
(这个部分还是较为精彩。有高度,也有具体点,语言也时有形象的地方。但推动教育普及一说是否恰当呢?)
鲁迅曾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已然迈出了最管的一步,民富,还远吗?
(这段话作为分论点一的总结,引用的鲁迅的话是什么意思?与扶贫的关系是什么?与中国梦的关系是什么?中国已然卖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什么?是敢于正视?抑或敢想、敢说敢做还是敢当?) 立中华之志,扬筑梦之帆。(中华之志是什么?和扶贫的关系何在?)
古话说:人穷志短,但我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如同国王并不因丢了王冠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