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地理 历史
[课程目标]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p126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指一定的__地域空间__。
(2)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__界线__,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__相似性__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__差异性__。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高考 地理 历史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__空间分布__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__城市化__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3)区域类型: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乡村地域:范围__较大__,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城镇地域:范围较小,以__非农业生产__活动为主,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不同的地理事物其空间分布形式不一样。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表现:三次产业占__国内(地区)生产总值__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4)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__资源配置__的变化和__人均收入__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__一__产业向第__二、三__产业转移的趋势。
对应学生用书p126
区域的众多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相似性)、差异性、开放性三大特征。习惯上一般按如下步骤分析区域的特征:
第一步,分析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第二步,分析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特征;
第三步,在以上两步基础上分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居民、城市等人文要素特征; 第四步,对比不同区域各要素差异,提出措施,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认识和分析区域的特征及联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下图所示:
高考 地理 历史
例1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
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C)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D)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D)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