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 1~2点。析出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为
奥氏体.
3点开始析出F。3~4点 从奥氏体中不断析出F。
4点产生共析转变,A→P。 至室温 F + P
或L→L+A→A→A+F→P+F。
6.图为简化的Fe-Fe3C相图。
(1)指出S点、ECF线的意义。
(2)根据相图分析45钢的结晶过程,指出45钢的室温组织。
(1)S点为共析点; ECF线为共晶线。
(2) 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 1~2点。从液体中析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奥氏体。
3点由奥氏体中开始析出F。3~4点 从奥氏体中不断析出F。
4点产生共析转变,A→P。 至室温 F + P 或L→L+A→A→A+F→P+F。
室温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
8. 图中已简化的Fe—Fe3C相图
(1) 分析E点、SE线的含义。
(2) 填写( )中相或组织代号。
(3) 分析含碳量为0.77%的共析钢从液态至室温的结晶过程。
(1) E点:A中碳的最大溶解度。 ES:碳在A中的固溶线。
(2) 见图
(3) 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 1~2点,析出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
为奥氏体。
3点产生共析转变,A→P。 至室温 P
或L→L+A→A→P
10.图为简化的Fe-Fe3C相图。
(1)指出C点、PSK线的意义。
(2)根据相图分析T12钢的结晶过程,指出T12钢的室温组织。
(1)C点为共晶点; PSK线为共析线。
(2) 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1~2点,析出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奥氏体。3点开
始析出Fe3CⅡ。3~
4点从奥氏体中不断析出Fe3CⅡ。4点产生共析转变,A→P。至室温 P+ Fe3CⅡ 或L→L+A→A→A+Fe3CⅡ→P+Fe3CⅡ。
室温组织为P+Fe3CII
1、 形状复杂、体积也较大的毛坯常用 砂型 铸造方法。
2、 铸造时由于充型能力不足,易产生的铸造缺陷是 浇不足 和冷隔。
3、 液态合金的 本身流动 能力,称为流动性。
4、 合金的流动性越好,则充型能力 好 。
5、 铸造合金的流动性与成分有关,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动性 好 。
6.合金的结晶范围愈 小 ,其流动性愈好
7、 同种合金,结晶温度范围宽的金属,其流动性 差 。
8、 为防止由于铸造合金充型能力不良而造成冷隔或浇不足等缺陷,生产中
采用最方便而有效的方法是 提高浇注温度 。
9、 金属的浇注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好,收缩 越大 。
10、 合金的收缩分为液态收缩、 凝固收缩 和固态收缩三个阶段。
11、 合金的 液态 、凝固 收缩是形成铸件缩孔和缩松的基本原因。
12、 铸件中的缩孔(松)是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 凝固 收缩造成的。
13、 同种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越大,铸件产生缩松的倾向 大 。 14、
同种合金,凝固温度范围越大,铸件产生缩孔的倾向 小 。
15、 定向(顺序)凝固、冒口补缩,增大了铸件 应力 的倾向。
16、 为充分发挥冒口的补缩作用,减少缩孔,铸件常采用 定向(顺序)
凝固方式。
17、 为防止铸件产生缩孔,便于按放冒口,铸件应采用 顺序 凝固原则。
18、 控制铸件凝固的原则有二个,即顺序原则和 同时 原则。
20、 按铸造应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应力可分为 热 应力和机械应力。
21、 铸件厚壁处产生热应力是 拉 应力。铸件薄壁处产生热应力是 压
应力。
23、铸件内部的压应力易使铸件产生 伸长 变形。 24、铸件内部的拉应力易使铸件产生 缩短 变形。
25、 为防止铸件产生热应力,铸件应采用 同时 凝固原则。
26、 机床床身由于热应力影响,其变形方向为向 下 凸。
27、 防止铸件变形的措施除设计时使壁厚均匀外,还有 反变形法 。
28、 为防止铸件热裂,应控铸钢、铸铁中含 S 量。 29、为防止铸
件冷裂,应控铸钢、铸铁中含 P 量。
30、 灰铸铁的石墨形态是 片状 。
31、 灰铸铁和球铁孕育处理时,常加入孕育剂是 75Si-Fe 。
32、 常见的铸造合金中,普通灰铸铁的收缩较 小 。
33、 可锻铸铁的石墨形态是 团絮状 。
34、 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是 球形 。
38、常见的铸造合金中,铸钢的收缩较 大 。
41、手工砂型铸造适用于 小 批量铸件的生产。
43、 铸造时铸件的重要工作面或主要加工面应 放在下面或侧面 。
44、 形状复杂、体积也较大的毛坯常用 砂型 铸造方法。
1、形状复杂,尤其是内腔特别复杂的毛坯最适合的生产方式是( B )。
A. 锻造 B.铸造 C. 冲压 D.型材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习题含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