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系统和结构越发庞大而复杂,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已有不同高校分类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尝试对中国高校分类的基本取向进行梳理,同时对高校分类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加以反思。
关键词:高校分类;政策导向;理论 一、当前中国高校分类的理论
所谓“高校分类”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持下,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专家、学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其目的是在相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做到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从宏观上引导高校更好地分级分类办学,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
第一,圈层分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类型与学校层次。两者各有侧重,类型侧重的是高校的水平类型差异,而定位则更侧重于高校的垂直层次差异。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从官方到
社会普通百姓有许多的看法和标准。根据高等学校的隶属关系,高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央部委院校,一类是地方院校;按照三级学位授予权,又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不能授予学位的普通专科院校; 按照行政级别,可分为副部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和副厅级高校;按照高等学校投资主体,可以把高等学校分成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而重点大学的演变、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政府重点投资的选择性倾斜,目前高校竞争格局已经模糊而又自发地呈现出一定的圈层结构,以北大、清华为首的985工程大学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进入985工程的另外30所高校;接着依次是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211工程高校、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点高校、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这个圈层结构主要以政府认定和高校传统形成的社会声望为基础,与政府拨款和人才培养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按学科门类划分高等学校。全国高校主要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和艺术院校,基本上与文科、理科、工科、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等学科门类相对应。如此分类清晰,便于操作,便于对学科专业进行统筹和管理,也便于资源的分配;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科单一、文理分家、小而全,因而不
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各高校突显自己的特色,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可替代性太强。而且,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合并之后,很多原来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都在朝综合性大学发展,按学科门类划分高校的做法正面临着新的尴尬。
综合起来看,这些研究对我国的高校分类起过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也繁荣了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但它们还显得十分零散,缺乏系统的和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撑,对分类的具体操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且没有系统科学的结论,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分类中最为实际和关键的问题。 二、高校分类的困境
目前虽然有多种高校分类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出现了高校分类不合理的情况,对高校发展造成一定阻碍。稳定性与权宜性的矛盾。高校类型的发展和丰富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发展之中经常会有新的情况出现,理想的高校分类应该把这些变化及时反映出来。卡内基分类法前后进行过多次修订,就是为了及时反映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状况。中国目前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国目前的高校分类中却没有把这种发展反映出来。一成不变的分
类方案固然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修订得太频繁,分类方案也会失去其指导意义,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社会评价体系混乱,现有各类型学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由于没有权威的高等学校评价体系,民间的大学排名为数不多,而且没有规范,较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引导。社会部分用人单位没能很好地量才为用,普遍追高求长,人才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目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的衔接出现障碍,个体受教育的道路不是很畅通。此外,民办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完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社会大众对它们仍带有一些歧视性看法,导致民办高等教育举步维艰。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也没能创造出高校分层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发展空间,从而阻碍了我国高校的分类与定位。 三、运用于实践中的建议
第一,政府在高校分类引导方面加强对民办的支持力度。世界银行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私有成分事实上在不断增加,但现行的政策方式还不能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迫切需要对私立高校有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我国公立高校举办独立二级学院,如果政策引导不当,不仅会导致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和重点大学文凭的贬值,也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随着公立高校
变相违背政策一窝峰似地创办独立二级学院,己经导致一些民办高校2003年度生源严重不足,新生质量急剧下降。长此下去,民办高校将会因这种不公平竞争而被挤垮。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消除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在分类实践中鼓励市场竞争,注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高等学校的适当分类与合理分层有利于满足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经济多元化的需求也将会促进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合理发展。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质量兴学,特色发展。如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上已经把它列为世界五大音乐学院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强调特色发展在海洋方面走在了国内领先的地位,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高地位。
最后,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我国的高校分类必须坚守高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全面权衡社会、高校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既要面向社会,又不能完全依附于社会需求;既要关注个体,又必须明确高校在促进个体发展中的责任所在;高校自身需要逐渐具备主导自身发展的能力与勇气,当然,这需要一个改革与探索的过程。另外,高校分类和定位研究不能忽视高校资源支配者的作用,重视
高校软实力的影响和在分类中的作用,应关注高校中不同人的个体和群体特征、尊重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厚丰.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现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 (1)
[2] 马陆亭.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6(6)